原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节选 自巴金《繁星》
诵读感悟:
文章中有三次描写繁星的场景。
第一次:在家乡的庭院里看密密麻麻的繁星,作者把繁星比作母亲,因为繁星可以让人安宁,忘记一切。
第二次:在南京自家的菜园里,作者把繁星比作朋友,他认识一些星星,每天晚上与这些星星相对,他从不觉得孤单。
第三次:是在海上,那是1927年作者去去法国留学途中,与繁星相对的情景,每晚与繁星相对的日子里,作者身心愉悦、轻松,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梦乡。
文章最后,作者通过繁星勾勒出一个巨人,我一直在想,作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后来通过搜索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个巨人应该就是作者身后的国家!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是的,那时中国必须奔跑起来啊!看得出来,看见这巨人在跑,作者是欣喜的,这足于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这篇繁星,我一边读时也一边想象着那样一种画面,在繁星满天的夜晚,作者躺在舱面上,看着满天的星光,看着跟着船晃动的满天星光,突然有点羡慕作者,感觉他那简直就是处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因为现如今的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夜间出门散步时,也常常仰望天空,却总是见不到几颗星星。我也在想,为什么在城市的夜空里能看到的星星会这么稀少呢?难道这天上的星星在变少了吗?
直到前些天,看到一位简友说在乡间的夜空里,看见满天的繁星,感慨城市里因为灯光的原因看不见什么星星,我才恍然明白过来,顿时感觉自己好傻,这么浅显的道理,我却没有早点想明白。
其实这次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读,也是因为在之前听其他朋友们诵读时,让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曾经也有过每晚与繁星相对的时光,想把那段时光分享出来。
也是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们也会屋前纳凉,那时候,也总会抬头望着满天的繁星,总想找出哪颗星星最亮,当然,那并不难找。
是的,我们总能非常容易的就找到一颗最亮的星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的天文学知识,只是听说过北极星,于是心里就猜测着,那应该就是北极星吧!
小时候,七八月间,夜晚天气闷热,又有蚊虫骚扰,晚上睡个安稳觉可能会成为很多人家里的一大难题。不过,我们家却没有这样的难题。
我们家的厨房是一间与我们住房相连的平顶房,每到夜间准备睡觉时,我们会提前把竹床、席子搬到厨房的楼面上,再端盆水上去擦洗一下竹床和席子,这样,等我们稍晚点上来睡时,竹床和席子就都很清凉。
试想一下,在那样闷热的夏季里,有这样一家人就这样躺在这天地之间,以天为被,以密密麻麻的繁星为点缀,是不是很美妙呢?
那时的我还是真正的孩子,在我看来,满天的繁星,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小伙伴一样,它们时不时的对我眨着眼睛。它们又像一串串风铃一般,在我眼前摇来晃去,一首首悦耳的铃声似乎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我也爱这样的星天!只是不知道何时还有那样的机会与繁星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