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我读的第一本日本文学作品,小说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侣林养贤放火扫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林养贤犯罪动机是由于对金阁寺的喜爱。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创作灵感也源于此。正如小说取名一般,纯金打造的金箔成为金阁寺的叫法来源,寺中以金阁为名,现在又正式取名为鹿苑寺,又有舍利殿称呼。
文章主要人物住持,有为子,柏木,鹤川,父母,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我”与鹤川的成长,与柏木的相互纠缠,与住持的貌合神离,与有为子的无缘见证,与母亲的希望相对而行,与父亲的“金阁行”最初的“我”感受到的是每次将要发泄欲望的时候,心中都会出现金阁寺,在某一种程度上会认为这是否是道德的约束,人格的自我检讨,在不断反思成长。而这也是真实案例中放火烧毁僧人的代入感。
天生带有口疾的“我”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语言、情绪不能合乎事宜的融入集体,潜移默化埋下了自卑的认识,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因为口疾的原因,即便说出口但喜欢的理由也消失了,导致了在认知世界的关系上面,多了一个半拍的时间差,差距的结果是身边朋友的缺少,不被理解的同时也不能理解他人。另外一个层面天生丑陋的外表无疑加重了内心的自卑。
设身处地的试想,一个天生丑陋,患有口疾,内心自卑,家业是继承小寺庙,长得丑没有家业的依靠的存在,孤独才是最常见的表现,物资匮乏,外界的环境又进一步加剧了内心的自卑,这是作者三岛由纪夫给予主人公的条件,从一点来看,内心的自卑看到生命中最闪光的金阁,除了珍爱之外,下一个方向就是毁灭,似乎也顺利成章,扭曲的世界认识产生的最后结果都结束在暴力的层面。
但小说并没有事情发展的条理清晰,反而一波三折,在现在来看依然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因为口吃的原因,从小到大,上学期间一共只有两个好朋友,也是对于主人公影响深远的对象,鹤川和柏木。在鹤川的眼中,对于社会一切的阳光,美,自由都表示了无限的向往,也是直接导致“我”对世界的有唯一信心的关系,两人之间的交流并没有那么顺利,口疾的影响往往慢一步,不同的地方在于鹤川的出现帮助“我”的回答,但其实在鹤川的回答中事物都是积极的一面,与此相反因为从小内心自卑加上对于世界隔阂的认识,真实的心里话,那将出未出的半句话反而是消极的一句,甚至在心里想的还是比较黑暗的想法,经过鹤川的接话,情况也变得没那么糟,这在“我”看来是很好的选择,鹤川成为了“我”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重要接触,因为鹤川的态度想法也使得“我”对生活有了一份期待,似乎被接话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而在鹤川之后出现的柏木,一个同样丑陋,天生残疾的同学,成为与鹤川完全差异的存在,天生大腿向内翻,走路一蹦一跳,外型的限制直接导致内心充满无限的欲望,暴躁,因为外型的缺陷反而对世界嫉恶如仇,报复其他人,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花言巧语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的,当然不可避免的获取一些女人的肉体和心灵。
其中要先解释的是僧侣的身份结婚生子这在当时是合法合理的,当上主持还可以形成家产的形式,子承父业,主人公本身就是其中一个,柏木对于女人方面一直有着变态式的认识,甚至连当时的主持也不例外,花天酒地去找女人,其中的一幕还正好被撞见,这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于主持表里不一的认识,另一方面成为了柏木口中的典型。
同时在于柏木相处的过程中,使“我”的行为越发的趋向越发黑暗。在某一种程度上,鹤川,柏木在最早期出现类似于光明与黑暗的对立,自己在内心深处,是厌恶柏木,是不屑柏木的种种行为,很多时候自己愿意接触的还是鹤川,然而鹤川的离世使得“我”的内心受到了无比的煎熬,加上身边能谈来的朋友仅剩柏木,于是开始逃课,光明的褪去内心阴暗面的浮现也成为了文章后期的转折故事
引发的源头是学费问题,因为撞见了住持出去淫欲,最后被住持发现,才引申而出“我”对学费的放肆、消费,对柏木欠钱不还,最终导致住持多次对“我”批评,让“我”产生了厌恶的心态,成为了“我”在最后关头产生并实施火烧金阁寺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从前期来看,柏木无论是从先前的欺骗到之后的告状,有着貌似起着一个教唆的身份。
一步一步的让“我”接触到人心的另一面,使“我”的迷乱程度更进一步加深了,柏木的自我黑暗驱使着对于好朋友之间的行为也是消极的引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法拥抱阳光的“我”最后没入了黑暗中!
小说从发现金阁寺,为之痴迷,到烧毁,最后暴露的不止人性的残酷,还有关于金阁的思考“金阁为什么这样美?”这句话是主人公的疑问,但同时也是读者的疑问,在小说中形容金阁寺的文字“我觉得金阁寺本身就是一艘渡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航船”借主人公的的视角看到了为之痴迷的金阁寺,但美的原因却没有表示出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影响了内心阴暗的少年,挥之不去的美深深影响了少年的生活,成为口疾之后的另外一个内心障碍,已经把控了身体和内心,成为必须解脱的无奈,一把大火金碧辉煌的金阁寺成为了废墟,凭借最后求生的欲望的少年存活了下来,也解脱了内心的魔障。
外物的内化,成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形象,而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毁灭
《金阁寺》背后暴露的是美的替代,没有永恒的美,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带来最炽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