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本身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
精神医学证明: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血吸干骨髓。”
一、快乐是一剂良药
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会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会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唯一药方。
二、快乐的错误观念
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
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会得到快乐的不快乐思想。“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斯宾诺莎说,“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
三、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
心理医生发现,有些患者中,造成不快乐的一个最普遍的原因是他们企图按照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他们以为自己结婚以后,找到好工作之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终。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
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能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想快乐,你就快乐吧,不要“有条件”的快乐。
四、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心理习惯
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心理学家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百分之百的快乐。
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儿,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
我们对小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类习惯性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
一个司机无缘无故的向我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五、你的意见可能使事情更不乐观
“我怎么才能快乐呢?”一位嗜酒者的太太问我。我回答她说:“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在你的不幸之上再加进懊悔和自怜,你可以做到比较快乐。”
“我怎么办才能得到快乐?”一位企业家说,“我在股票市场上刚刚亏损了100万人民币,我已经完蛋了,再没脸见人了。”
“不要把你的想法加入既成事实,你可以快乐一些,”我说,“你亏损了100万人民币,这是事实。但说你完蛋了、没脸见人了,那只是你的想法。”接着我建议他回忆艾皮克特都的一句名言,那也是我一向喜爱的话:“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对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
所以,甚至在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其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一般也能做到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我们的自怜、懊悔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