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利益动物,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出的决策通常是基于这件事情本身的做出的收益最大化决策,如果做一个产品甚至其中一个环节,就聚焦在这个产品或环节上每天想办法做的更好,任何决策都是基于环节的实现方式高效服务。
这种决策模式通常在打工工作的时候,问题不大。就如同前几天思考的一样,打工模式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型在前,N个环节构成的一个闭环商业逻辑,作为打工的个体,只需要把自己的负责的部分做好了,自然就会与上下游的其他环节共同闭环,从而形成价值。
然而创业后就发现,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能只关心某个具体细节,还有确保全局的真伪。既要关系产品进度,也要关心资源效率,既要关心研发,也要关心销售和客户需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工具效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跳出全局才发现,关系资源可能更加重要。我们认为产品重要,可能合适的客户行业更重要,这些不跳出全局,是无法感知到的,只能继续趟阳春白雪的坑。
毕竟创业不是过家家,没有价值的产品,在牛逼不过是个玩具。因此,即便是每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如果最终running出来的产品是个伪需求那也是徒劳的。
因此,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就发现作为创业者必须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用思考对抗阳春白雪的心魔。不能总想一招打天下,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供需闭环才有价值,单纯的某个环节是无法牛逼到天的。
所以,我发现总结反思是个好东西,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逃离某个具体事情,基于全局观察思考一下,重新客观审视自己的决策,自己的投入是否是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是否真的可以产生供需价值。
这样的思考有个好处,就是真正让自己逃离了白天某个具体事情主角的身份,用观众的身份回看自己的演出是否精彩,是否真的是在正确的在做正确的事。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某个具体事情上,我们碍于个人情感,注意力自嗨投入而面对跟自己观点不同的情景时,就很容易感性的排斥新观点,从表面看好似你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其实从内心你是知道的,你是在感性发挥,强词夺理。
王东岳老师说,真正的学习就是学到不一样的观点,然而真正碰到了不一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的底层却会出于求存的保护逻辑,本能的强词夺理,想办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其实内心却知道这并不能站住脚,只不过是要求存,要面子,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因此,每个人都应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寻找一个人的安静时间,静下来思考反思下,让自己回归到理性,真正从自己成长的视角观察自己,从全局的角度观察自己,自己还需要哪些地方优化,哪些认知需要提升。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其实不过是输入输出的行动过程罢了,我们不能因为付出了,就必须要继续坚持。死磕坚持的前提是方式正确,方式的前提是方向正确,一定不能因为行动的勤奋掩盖思考的懒惰。
而思考反思却是对输入输出的优化加工过程。跳出细节看全局,跳出个体看全体,跳出瞬间看未来,这样的思考习惯容易让自己保持清醒,通过扩展自己的思考宽度,思考广度,让自己在全景中优化刚需和稀缺价值的构建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当思考的广度产生了改变,新的价值观也随之重构。全局>局部,长期>短期,全体>个体,刚需稀缺>技术......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