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到了。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也早早地收拾好了行李,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里。
每逢此时,有一系列问题,总是会成为各大平台里的热搜:
—— 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打拼,还是回到老家二三线城市工作?
—— 是去一家业务线成熟,培训机制完善的大公司,还是去一家发展势头迅猛的独角兽企业?
—— 先工作再读研,还是先读研在工作?
—— 是回家接父母的班,还是去考公务员?
等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做出决策呢?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决策这件事情。
简单来说,他们总会在信息收集并不充分的时候,匆忙地做出结论,或是,在应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候,盲目地去听取周围权威人士的意见,结果没隔几天,就来啪啪打脸。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决策,避免因为「目光所及,便是一切」效应,做出让你遗憾一生的决定,灵遥决定为你带来一本与决策有关的书《决断力: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本书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深入分析了人们的决策心理障碍,并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四个步骤,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如果,你不希望匆匆决定,事后后悔,请和我一起翻开这本书,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吧。
01.
思维狭隘:拓宽选择空间
在决策中,我们会面临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思维狭隘」。
所谓的「思维狭隘」,就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选择限制在极小范围中,用二元化的简易思维,来看待我们的选择。
比如,在一段感情快要走向终结的时候,我们会问「我是否应该结束这段关系」,而不是「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改善我们的关系」。
当我们提出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尽管「照亮」了一个选项,却把所有其他的备选项至于「黑暗」中。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思维狭隘」带来的决策失误呢?
这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第一个工具,即「拓宽选择空间」,换言之,你要学会不信任「是」或「否」式决定。
事实上,在你看到或是听到那几个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就要响起警铃,提醒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
因为,如果你愿意更加努力地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你就会发现常常可供你选择的选项比你最初期望的要丰富得多。
回到上一个故事,当你的问题从「我是不是要结束一段关系」转变为「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改善我们的关系」的时候,你就和你的另一半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联手解决一个共同困扰「你们」的问题。
02.
证实倾向: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习惯于对某种状况快速做出判断,然后找到支持我们判断的信息。
比如,我们在喜欢一家公司的时候,为了说服别人,也是为了说服我们自己,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如,薪酬福利好、同事关系简单、不加班等等。
不过,一旦我们不再喜欢这家公司,我们也会为了说服别人和自己,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结论,如,上升空间小、离家远、圈子小等等。
我们把这一存在问题的习惯称为「证实倾向」,也就是影响你做出结论的第二大障碍。
有趣的是,我们在寻求确认的时候,常常会佯装自己只是在寻找问题的真相。所以,在你女友下一次询问「我今天穿得裙子漂亮吗?」时,聪明的你,已经知道如何回答这道「送命题」了吧。
那么,如何才能破除决策时的「证实倾向」呢?
在书里,作者同样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工具,那就是「考虑到相反的情况」。
比如,当你看到你周围有一个人因为做出了一个投资,一夜暴富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盲目地投入你辛苦存下的积蓄,而是去了解因为这个投资,而亏掉的人有多少。
与此同时,你一定要去留心观察,那些与你持不同观念的人,都是用什么样的逻辑,来说服你放弃这个决策的。
因为,每多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就多了一些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
况且,尽管避开那一瞬间受到挑战的不适感,能带给你短期的愉悦,但与盲目做出决定带来的痛苦而言,这种愉悦感,完全不值得一提。
03.
短期情绪:留出一段时间来考虑
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搅和进来。
比如,在决定是否要与一个人合作时候,我们会在脑海里反复地回想,过去与Ta合作的点点滴滴,判断这个人的人品和能力,是否能够帮我们结局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变得更糟糕。
甚至,在决策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反复地和这个人沟通,反复地和Ta确认项目的情况,和后续需要彼此配合的工作。
于是,我们在脑海里,为自己扬起了一堆名为「即时情绪」的尘土,时常让我们看不清眼前的道路,做出让我们最后悔的决策。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情绪的奴仆」呢?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
你是一个刚到外省的年轻人,现打算租一间卧室,作为你的立脚之处。于是,你通过网上的房屋中介,先后看了3-5套房子。
不过,这几套房子,都各有各的问题,如,需要与其他人共用卫生间、离公司远、房屋格局不好,等等。
但是,房屋中介在你租房的时候,不断地在耳边告诉你「你是刚来的吧,快租吧,这套房子可火了,你要再不租就没机会了」。
你想了想也是,人生地不熟了,早点弄完房子这件事,还要去添置家具等必需品。
于是,你匆匆地从这3-5套房子里,选择了1套,作为你的容身之处。
结果,第二天,你就发现了一套价格不仅更便宜,各方面还都符合你要求的房子,你说,你气不气?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彭博商业周刊》等出版物的撰写文章的商业作家苏西 · 韦尔奇(Suzy Welch)提出了一个10-10-10方法,来帮助你远离情感旋涡,弱化短期情绪,支持长久的价值和真实的感情。
第一个10,是从现在算起的10分钟,10分钟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个10,是从现在算起的10个月,再过10个月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第三个10,是从现在算起的10年,10年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这3个时间框架的范围为迫使人们留出决策的距离,提供了简明的途径。
因为,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是强烈的又急剧的感情,但我们对未来的感受,却是模糊的,就像是我们在未来计划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高估我们能在1年内做的事情,却低估我们能在3、5,甚至10年内做的事情。
正是这个不同,才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到了「当下」,迫切地想要得出一个结论。
所以,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反复无常的人,那么,请试想你在现在感受到的「精神饱满」从10个月后到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对了,尽管短期情绪并不总是我们的敌人,至少你在鼓起勇气接受心仪之人告白的时候,你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不到3秒钟。
但是,你仍然可以用10-10-10分析法,来确保在表达观点的时候,短期情绪并不是发出声音的唯一来源。
04.
接受结果:做好出错的准备
现在,你终于突破重重阻碍,做出了决定,是不是感觉很棒?
当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后,多巴胺的分泌,会带给我们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仿佛一条顺遂无比的人生路,正在远方向我们招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把钱投入了股市,看到了几个涨幅的那一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就是中国的「巴菲特」。
事实上,绝大多数股民的股运,都与大盘的走势息息相关。换言之,如果有幸赶上了一波牛市,那么小赚上一笔,并非难事。但是,长期在股市里泡着,且能赚到大钱的普通人,其实是寥寥无几的。
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仅比你聪明,还把时间都放在了股市研究上的专家们,你拿什么和人家竞争呢?
所以,如何从结果上来评估一个决策是否合理呢?
你要意识到,你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
换言之,你要努力地对可能性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并对潜在的最糟糕情景做出准备,而不是永远地做出最好的预期。
比如,当你在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入职协议的时候,你既要能够看到这家公司能够带给你的短期和长期福利,也要看到这家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这就好比,你在满足日常消费的同时,也要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疾病等糟糕情况,留出充足的预备金。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方法: 一个是「事前验尸」,即,思考最坏的可能性,评估自己能否接受, 一个是「事前预演」,即彩排,在发生前,先在脑海里过一遍流程,想出应急方案。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出一个好的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一个好的决策需要你学会探求不同的观点,识别不确定因素,并寻找到那些与自己信念相异的证据。
所以,你需要一个可靠的流程,来帮助你察觉到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不足。
尽管「利弊清单」是我们常常会用到的方法,但是,有些偏见,如,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信,常常会让我们做出一些让自己悔不当初的决定。
于是,灵遥在这篇文章里,为你总结了应对这4种决策的方法 —— 拓宽选择空间、把假设放到实际中去检验、留出一段时间来考虑、做好出错的准备。
希望能够帮助你,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也希望你能有所得。
注:思维导图来自武灵遥,其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