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我认为社群不是用来圈人的,而是用来筛选人的。
社群不是商品。说到商品有一个假设,把商品在可影响的范围销售,数量越多,利润空间越大。在生活中去买一件东西,付了钱拿到商品。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完成了成交,就可以算作一次有效的交易。哪怕是犯罪分子手里的钱,敌人手里的钱,恐怖分子的钱,仍然都是钱,具有普适性。所以面向成交的行为过程,导向比较单一,只要把钱拿过来就可以了,而且你不需要和他有太多的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即使有,也是为了成交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会有广告营销,或者公关品牌,因为只要能够在越广泛的情况下引起越多人的注意,就可以带来销量。只要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那么卖的越多赚得越多的。
我们生活在商业社会里,那么这种思路惯性能不能同样的借鉴到社群里呢?社群的资格能不能当商品卖,卖的越多越好?
现在能看到很多的模式是把社群当成商品卖的。于是这就容易变成一种类似于想方设法劝人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不管承诺什么,说什么,只要你进了我的社群,那么我就完成一次交易。
但是我认为社群不应该按照这个思路来做,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在传统的实体经济中,在许多情况下,用户付费之后,交易相当于结束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学历,什么样的水平,只要你给了钱,我给了你货,咱们就两讫了。除非有个别需要售后服务的一些情况,而且这些往往是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才会加上的,或者为了复购而引入的。而在一个社群里面,当你付费进入一个社群以后,而其实交付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给你钱的人,是要和你在群里相处的。
第二点,正因为社群里的一群人要相处的,所以会在价值观、方法论、思想言论方面相处。网络的社群更多是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沉淀。在社群中,我们把自己的认知下放一部分给社群进行打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生活中会允许一个随意的人,走进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且任其随意地干扰践踏吗?
于是,维护社群精神领域的纯洁性,对一个社群的发展是至关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资格进入一个社群。这个社群的门槛应该精心设置,以保持这个社群的秩序氛围。这样一来,社群就有点像教育了。教育其实是有门槛,教育是指教化育人,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教化,都有培育的潜质。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入学门槛。因为把合适的人筛选出来再加以培养,是非常有利于成才的。
每年全国和全世界的顶尖的高校里顶尖的教育资源都是人们挤破头皮要进去的,也就是说这个是拿钱也不完全能搞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群尤其是在线的社群,应该更多的是教育属性主导,是一群人的联合。不管在线上线下,成员会交流思想,共同行动,共同成长。这是非常深入的互动交流,而这种深入程度,是对交流对象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你不能跑到大街上,和随便一个人谈你的理想,这样很有可能你会被嘲笑,但是你在特定环境和特定人谈论一些其他人可能认为是非常可笑的话题,其实在社群里,有可能真的会很正常。
而这个特性对社群的运营者提出很高要求。因为如果这些人是在讨论一个本身就非常有价值的话题,那么这个社群可能会走向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如果的社群运营者的水平有限,那么他们把自己的水平有限合理化成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水平有限从而心安理得,那么这个社群的水平就非常有限了。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社群的即时反馈,即使一群人在一起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有可能也是不会有人发现的,于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可能越走越远。所以核心在于社群运营者的水平了。
但是无论以上哪种情况,社群会给人非常强烈的即时反馈,这种及时反馈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偏见,就是认为这个社群里发生的事情,会形成一种大趋势,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当很多人注重所谓的社群活跃度的时候,一起刷朋友圈、一起相互评论,这种趋势更容易产生偏差并被放大。
其实一个社群里只有几百人或者千人认可这样一种观点,但是这个社群的成员可能会认为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如此。我们需要杜绝这样一种虚幻假想,而杜绝的方式就是通过合理的筛选人,筛选出理性靠谱的人,然后基于此实现社群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群应该是用来筛选的,不是用来圈人的,虽然我们可能会因为恐惧没有人而去圈人,但是筛选的标准始终是要做到位的。同时,如果你能做到精准筛选用户的话,其实这个能力反而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