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需要招名实习生,招聘启示里写了我的邮箱,一星期内陆续收到了五六十封邮件。一口气看完这些简历,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啊。今天说点实际的,从一名招聘者的角度给求职汪提点建议。
做简历,首先要了解招聘者注重什么
看这些简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妹子们(基本是妹子投来的)还没有从大学时代的辉煌生涯中缓过神来,简历中被强调最多的信息是:自己已经被保送至XX名校研究生、成绩是多么多么优秀。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妹子在简历中写,自己冲进了北大研究生考试的复试,详细叙述了自己当时的专业排名,遗憾的是因为政治拉分与北大失之交臂。在简历中提到这个固然有加分项,但占用太多篇幅,总觉得有些不妥。
我还记得我刚开始求职时做的第一版简历,当时发给已经步入职场的同学求指点,被批得一无是处,当时还不明白,今天看到类似的简历突然就明白了。这类简历有着浓郁的“学霸风格”,上来首先就强调自己考进了学院前几名,绩点多少多少,拿了多少奖学金,获得了多少荣誉称号,参加了多少校园和公益活动。对于尚未摆脱校园环境,未经历过职场的学生来说,写简历的思路和申请奖学金、荣誉称号时填表的思路很像,这些信息通常被放在首要位置,被用以证明自己足够优秀。
但事实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并不一定是招聘者所关注的。以我个人这次筛选来看,我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信息:院校专业、实习经历、到岗时间。整体来看,实习经历这一项在简历中的位置偏低,显然没有受到申请者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招聘者会看重实习经历这一项?在求职过程中,经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过往的工作经历和申请职位高度吻合,那么带他的老师就会相对轻松一些,熟悉工作的时间会更短,招他进来花费的成本就越低。
实习经历还暗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你未来的职业方向。招聘者会根据你既有的经历,大致了解你擅长的职业领域和兴趣所在,然后跟招聘岗位进行比对,看申请者是否适合。
可见,实习经历这项信息,是招聘者在无法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能获取的为数不多的有效信息。所以实习经历丰富的同学,在简历中千万不要对它们进行低调处理。不仅要写清楚实习的单位、实习岗位,也要写清楚实习期间都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如果简历和想申请的职位并不那么匹配
要尽可能让它显得匹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封邮件,申请人是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的妹子,我们招的是产品的实习生,妹子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一点,她在邮件里写道:“打开附件,有播音主持专业的妹子哦~” 然后我打开附件,还是PPT格式的,每一页都是妹子的美照,翻了两页就默默关掉了……这不是不匹配,是严重不匹配,申请的妹子可能陷入了一种误区,以为颜值能压倒一切,专业和经验统统不重要,但职场是很现实的,绝对不可能招一个不合适的人来做一个他无法胜任的工作。
临近毕业的学生求职多少都会面临压力,这时候大家普遍采取的策略就是海投,以量取胜。但是我觉得海投未必明智,没有花费心思的申请,收到回音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何况求职竞争如此激烈。申请者应该针对不同的职业类型对简历做一些调整。比如自己是学中文的,想申请与财经相关的职位,尽可能让招聘者知道你对财经不是一窍不通。
如何证明自己对专业以外的领域有所擅长呢?这不是在简历上说“我很热爱XX”这种空话就可以的。所以童鞋们,大学时光一定要把握好,如果已经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规划,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都要行动起来,用实践和工作经历来证明自己,不然到了写简历的时候,你就会缺少足够的事实来支撑。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邮件的标题、简历的文件名称都要写上最重要的信息,一般就是姓名+院校+专业+申请职位。细心的同学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
申请的邮件中要不要写点东西,还是直接发一个附件过去呢?个人认为,邮件中还是要写点内容,但不需要写客套寒暄的话,比如您辛苦了,麻烦审阅这种,只需要说明自己的院校专业,以及自己为什么能胜任这份工作,用简要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的回答是比较令招聘者满意的。
简历一定要简洁,不要啰嗦。除了个人评价这一项是一段话的形式,其他几项,如院校专业信息、实习经历、学生活动、所获奖励、专业技能,都是信息列表的形式。千万不要把实习经历写成“我曾经在XX公司担任XXX一职,负责XXX”这种行文,洋洋洒洒一大段话,增加了提取信息的难度。除了个人评价一项是较为主观笼统的以外,其他几项应该都只写具体事实,类似“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种话最好不要出现了。
简历上不要什么都写,如果简历内容丰富,一些无关紧要的校园活动、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建议再放上去了,多了显得累赘。
要让招聘者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有个妹子的申请邮件里是这么写的:“本人已经被保送至XX大学读研,处于空闲阶段,需要增加实习经历。”看完我就呵呵了,这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求职动机完全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满满的功利性,让招聘者看了非常不舒服。这种低情商的行为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求职者无法真正了解招聘者目前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对求职者造成打击。求职的孩子们真的挺不容易的,有时候自己满怀希望地投出去,觉得自己挺适合这个职位的,无奈人外有人,总有比自己更好的。其实很多时候,你不是输在了不够优秀,是输在了不够合适。
就比如我把几十份简历看完后,在专业较为匹配的里面筛了三个名校出身的超级学霸的简历发给领导。在我看来这三个简历基本无可挑剔,但没想到领导并不满意,说“感觉太正了,都是文科出身,找有产品实习经历的吧”。
果然,优秀不等于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