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压力,来自于哪里?成为大学生本身便是一个应激源。
大一新生尤其面临着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一项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压力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大一新生对新角色、新环境和新的社会关系充满了惊愕与兴奋。接下来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幻灭与挣扎阶段,学生要应对严肃的学业和乏味的杂务。最后,经过一些努力,学生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多了解,学业取得进步,他们的幸福感获得了提升,对前途更有信心了。但是,并非只有大一新生才会感到压力,大学期间所有学生都会感受到某种形式的压力。在每个学期的开始、中间和末尾,压力往往最大。有两个时期特别难捱,那就是“隆冬的崩溃期”和期末考试期间。在这两个时期,学习影响了规律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流感和感冒病毒折磨着抵抗力差的学生。
某些导致压力的原因很明显,最主要就是学业压力。另外,新的社会互动也增加了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恋爱常常是快乐之源,但也会成为压力与疾病的来源,大学女生尤其如此,分手会造成巨大的压力。研究者对刚和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手的原因。那些因为分手而深感痛苦的学生认为分手的主要原因是不再有亲密感,其次是交往的需要、性欲和独立感方面的原因。对上完高中直接上大学的学生来说,主要的压力来源或许是自由。相对于家中的规则和高中的课程安排,大学是一种缺乏结构的环境。对工作了几年或养育了孩子之后重返校园的学生来说,压力往往涉及“重新训练大脑”为了应对考试,他们要让大脑能够加工并记住大量新信息。
大学生的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在最近实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中(美国),大学新生的情绪健康水平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2012?)。仅有52%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拥有健康或优于平均水平的情绪。从1985年在调查中首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来,这是百分比最低的一次。同一项调查还发现,76%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取得成就的驱力高于平均值或者位于前10%。这也是自1985年以来的最高比例。比以往更多的学生承认,他们经常感到不堪重负。调查中还发现了性别效应:仅有46%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健康状况良好,而男生的这一比例达到59%。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幸运的是,应对学生压力的方法触手可及,—伸手拿起电话,打给朋友寻求支持,或者打电话给大学健康中心、咨询办公室或辅导中心寻求专业建议。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愿意寻求帮助。因此,克服这种矛盾心态便可以向良好的情绪迈出一步,尤其是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应该了解心理学的诸多益处。在与父母正常分离的过程中,年轻人如果能够对成为独立的个体保持积极的态度,他们就会适应得更好。从自助角度来看,大学生承认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往往比沉湎于情绪中更有益。培养满怀希望的态度和更高的自尊(例如设定并达成目标)也能降低压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如果能够得到社会支持,觉得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的适应能力便会比较强。参加学生组织能够增强环境中的结构性并提供社会交往,但要小心,过度投入也会造成压力。最能够有效预防并应对压力的学生具有两个特点:复原力和认知坚强性。复原力部分源于自我接纳、有效的沟通和应对技巧。认知坚强性指的是把潜在应激源解释为挑战,而非威胁的能力。
面对大学生的压力,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