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采唐就是摘取棠树的果。
2.沫(音妹):卫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北。乡:郊外。
3.谁之思:思念的是谁。孟:老大(依次为孟、仲、叔、季)。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姜、弋、庸,皆贵族姓。
4.期:约会。
5.桑中:地名,一说桑林中。
6.要(音邀):邀约。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卫国的小地名。
7.淇:淇水。卫国的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8.葑(音封):蔓菁菜。
译文: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沐邑乡。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采摘麦子在哪里?就在沐邑北边地。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弋。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就在卫国沐邑东。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庸。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上古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
这是一首歌唱男女秘密约会的诗歌。为什么是“歌唱”?因为它的三章的最后三句都是一模一样的,在现代来说叫做“副歌”,而且是表达主题的所在,一般是要用合唱的方式或者是用衬音的方式来突出表达的。在古代用什么方式唱出来我们无法复原,但是你看它的内容:“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这两句是一样的字数,一样的手法;然后最后一句“送我乎淇之上矣”,如果要和前面两句一样的话,就是“送我乎淇上”,加了“之”和“矣”,就有了一种歌唱的感觉了;在《毛诗序》中讲到《诗经》中的内容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最能表达思想的就是咏歌的方式。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唐是一种植物,也叫菟丝子,可以入药;在哪里呢?在卫国的沬乡,“云谁之思?”云是一个语气助词,心里在想着谁呢?想着美丽的孟姜,其实这里的“孟姜”,包括后面的“孟弋”、“孟庸”,并不是确定的某个人,而是指代的美女。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和我约在桑林中,和我一起到上宫去幽会;这里的“上宫”指的是社庙,在祭祀中,也包含了一定关于“性”的、关于“繁衍”的思想在里面,所以当时的庙会,大多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送我乎淇之上矣”,一直把我送到淇水边上,淇水也是卫国的一条河流,常常用来指代卫国,比如前面的一首《邶风·泉水》中:“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就是一个远嫁他国的女子在思念卫国的亲人;而在另一首关于恋爱描写的诗《卫风·氓》中也有这样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也是表达那种叫人舍不得分开的感情。
其实《诗经》中的爱情观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的爱情观是有些相似的,就是很少关心物质上的需求,不管是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好,都只在乎两人相处的感觉。
但也有《谷风》和《氓》中那样警醒的诗文,热烈的恋爱,然后还要巧妙的经营家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