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给你想要的答案。总有人告诉你工作是围城,别人的工作看着总是真香,等自己有一天也跑到那个位置的时候才发现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我硕士毕业三年后,在小公司从基层员工做到了副总经理,又跳到大厂从一颗螺丝钉干起。除了为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就是希望解答心中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
小公司能给你的
足够的晋升空间。当你进入一个发展中的小公司时,不用太在意offer上的职位到底是实习生、专员、还是总监、CXO。因为只要你不是老板,你们统一的名字就叫:员工。当然,你别以为只有员工是干活的,老板就可以坐享其成。对不起,只要你不是投资人,你们就都是干活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视同仁”,才让小公司的职位变动更加灵活。你很少在小公司里听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说法,因为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坑”,既然大家在一个坑里, 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萝卜不萝卜的了。谁跑得快,谁就容易上位(注意,跑得快并不是上位的唯一方法,其他的方式还包括跟老板搞好私人关系,以及更加牛逼的,通过各种办法取代你的老板,不过这个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以也不便多说)。
我硕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不足10人的公司里担任CMO(首席内容官)。当时我们的工作是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周末时不时的还要加个班。这份寿命不长的工作带给我的唯一帮助是成功减重10斤。我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跑去健身房,再配合上健康餐和一周10公里的长跑,短短4个月(跟这份工作年限一样长)的时间里,我的体型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然而,当你太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就很容易忽略身边出现的各种危险信号。
当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还可以过这么悠闲的日子,说明我们的业务实在太少,少到难以维系公司的发展,以及维持我们这些拿着高薪不产出的员工。果然,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我的老板把我叫到小屋子里谈话,告知她准备辞退我了。虽然之前我也有过一点预感,但被人当面辞退,对自尊心的伤害还是不小的。可是扪心自问我的确没有为公司做出什么贡献,与其说我把精力都放在健身事业上,不如说公司压根没有什么需要我释放精力的业务。
当我从这家公司离开后,也曾反思过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我觉得自己始终都太被动了,总等着老板给我下发任务。但在一家模式还没有跑通的小公司,你的老板真的有能力给你下发任务吗?不一定。小公司的员工,我觉得应该跑在老板前面,替老板去想他要想的事情,做他还没来得及做的尝试。这样比被动等待老板的指令更容易体现出你对公司的价值来。
小公司不能给你的
请别在小公司跟你老板说某某大厂给了我一个xx的offer,你看是不是给我涨一下工资,也请不要在小公司要求多好的员工福利。哪怕你跟老板的关系再近,也请别把自己当作“当家的”。
小公司给不了你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多。因为它小,就不太可能有大公司那种成熟的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人员流动快,历史信息就很难沉淀下来。一家创业公司想在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和一小撮突击队想用闪电战占领某个山头没什么不一样。除了少的可怜的行政人员,其他每个人都是捆着炸弹的敢死队成员,你见过几只敢死队留下过像样的编制和资料?
我从上家公司(也是小公司但比之前那家大)离职的原因,就是觉得小公司给不了自己内心想要的那种秩序感。作为一个上升摩羯的天蝎座,我既是个工作狂,又是个特别要的人。而小公司里对业务合规性和健康度不那么在意的赚钱方式,特别容易把我惹毛。
我记得有一次被老板派到南方去拜访一位微商大佬。那天正好是那位大佬新开的文化公司的开张仪式,现场停放了一辆租来的加长劳斯莱斯,一楼大厅中央摆放着一条还很新鲜的完整三文鱼,身长一米左右,眼神跟我一样惊恐。当时我内心还在告诫自己这可能是南方商人的风水习俗,且不可因此而先入为主。然而到了二楼,在见识了这位微商大佬如何现场进行会销之后,我的心里只剩下鄙夷和荒唐之感。我开始怀疑老板的判断力,怎么会想着跟这样的人合作?微商不是你相当就能当的,你得接受并顺从它的游戏规则,把文化公司做出保健品公司的味道来,把文化产品当保健品一样卖出去才行。以前做文化的被说收智商税、割韭菜,但那些文化人的做事方式这些跟微商大佬卖货的方式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
然而,即便在了解了微商行业情况后,我的老板仍旧让我们去试着用微商的方式卖货。而这也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评价,毕竟微商是没有什么品牌忠诚度的,只要你的利润空间够大,总有人愿意去卖你的东西,而为了快速赚钱,这些微型经销商在销售的时候也会不遗余力地把你的东西吹捧到天上,让买家在体验过真实产品后气的想要骂娘。无处发泄的他们把电话打到公司来骂人,还威胁要去消协投诉。你觉得这些微商总得管管吧,碰到那种野蛮的也总得罚一罚吧?老板也表示,这个不行,我们的品牌都被这些人消费完了。但当他撸起袖子插上腰,准备破口大骂的时候,却看到微商们送来的保证金和回款,真香!大家相视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但你我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美丑是事实,嫌弃也是人类最自然的反应。甚至我觉得这是一种生物进化论带来的习惯。你想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分美丑,那么我们的后代很可能比黑猩猩还难看。至于说孩子会不会嫌弃父母这件事,我不说,大家自行判断吧。同理,当你在一家小公司时,除非你是老板,否则你一定会有嫌弃它不够大的时候。当你有这种想法时,你会觉得看小公司很多方面都不顺眼,比如老板格局不够大啦,员工素质不够高啦,客户又蠢又没钱之类的。但你除了抱怨抱怨又能怎么样呢?小公司能活下来的已是寥寥,你还期待他能像腾讯阿里那样市值万亿吗?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需要想明白的不是公司,而是你自己,因为老板是可以接受目前这种盈利模式的,否则他就会叫停你手上的项目,不用你逼逼。如果你觉得自己干的事情不合理,如果你觉得在小公司无法成长和进步了,请相信你的直觉,尽早离开那里吧。因为骚年,不是小公司不好,而是你还没有理解小公司能给你的有哪些,不能给你的有哪些。
大公司能给你的
更多的试错机会。我采访过的一个大厂高层说,在大公司,你就算把一个项目折腾黄了,也还有第二次机会。然而如果你是自己创业,或者在一家小公司,就未必有这么潇洒了。这位大佬口中的项目,多是以千万为单位的,你想想看一个创业公司能有多少个一千万去给你折腾?大部分恐怕一个都没有吧。身在大厂做项目leader的你,从这个层面来说有点像个富二代。
如果不是leader只是搬砖的呢?那你就把自己想象成大家族里的丫头杂役吧。也没什么不好的,在这里至少能见见世面,看看大家族的主人是怎么待人接物的。老爷太太们偶尔也会交给你一些事情去办一办,就算是跑跑腿,你也是替大家族的人办事,通常来说外面的人也会对你留三分面子。
不像小公司,大公司会交给你如何正确的做事。在大厂里干活的底层,其实并不需要知道这件事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要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做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他的领导要去考虑的事情。这样一来,作为大厂的坑和萝卜就填好了。每个人所处的位置,由组织决定,组织对于人才的培养体系,是由制度和算法来决定,并不以个人的意志和好恶决定。也许很多人觉得在大厂晋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觉得恰恰是在有了体系化的组织后,真正的人才才能够被从海量的平庸人群中筛选出来。你觉得大厂晋升难,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考个重点学校难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要设置中考、高考?不就是为了通过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把真正学习能力强的苗子送到教育资源最优质的学校里去么。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升学考试制度,我们要怎么来评判一个学生应该上一本还是三本?
大厂还能给你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生活平衡。你别觉得我在瞎扯,一个大厂的员工,哪怕996、007,也比在小公司操的心要少。因为在小公司,你们更像是一个家庭式的氛围,你跟老板之间,除了雇佣关系,很可能还有一些私人感情在里面。带着感情做事情,心就容易累。而在大厂呢,你的老板跟你一样,都只是个打工者的角色,你们相当于师兄弟,除了同门学艺,你们生活中很可能没有其他的交集了。大家就像邻居一样,淡如水的交情,反倒让人轻松。
在大厂干活一定要简单些,大厂很复杂,但并不代表你要很复杂。在工作上遇到不太友好的人,是正常的。遇到能帮你又友好的,不是理所当然的。碰到给你下套使坏的,尽可能地简单处理,用道家哲学来处事,可能比用儒家思想,更适合在大厂生存。
大公司不能给你的
来到大公司的第81天,发生了2件小事,让我加坚定了自己不会在大厂呆太久。
第一件事是有关一件看似很没有意义的事的讨论。参与会议的是我、老板、和同事A。起因是我们到底要不要动用自己的人力,给其他团队在外部平台上做推广内容的分发。
在我看来,判断这件事要不要做的核心点在于,这件事给团队和个人带来的好处。可是当我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的时候,却与同事A起了争议。A认为这件事应该做,因为它能够体现出我们团队对其他团队的支持,因为其他团队可能没有这些外部传播的通道,需要靠我们来做收口,来做分发。而在我看来,这件事除了我们自己觉得有意义,从分发的数据来说其实并没有实质效果(外部通道关注量非常低,因此内容曝光量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这件事上要耗费的人力却不小,而且由于分发工作十分机械,通常是没人愿意做又不得不做的苦活。而一旦要做,这个事情就要通过我的团队来执行。这点着实让我恼火,恼火的原因在于你明知道这件事非常鸡肋,却要顾着团队的面子,不得不做。
另一件事是公司市场部组织了一场有关市场活动采购的培训。在培训中,市场采购负责人非常严肃地告知大家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否则最好不要去用库外的供应商。然而这样的规定也意味着,作为业务方很难通过外部合作的新鲜血液来帮助自己做创新和突破。库内的供应商会越养越肥,而像市场活动这种创意型的工作是急需要活力的。如果说一定要业务人员用库里的供应商,那么对市场采购人员的考验就是,能否及时更新库里的供应商来满足日益迭代的市场新需求和新变化。而采购人员的KPI却又与这一点是无关的。也就是说,业务与支撑部门有脱节,而支撑方又用强硬的规则来压制业务方自己去拓展新的合作方。对一个仍在快速发展期的企业来说,这很难说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毕业后的你,应该怎么选
有一次跟猎头聊天,我问他:“你跟那么多职场人打过交道,你觉得走的最顺的职场之路是怎么样的?”
我的猎头说:“我见过两种活的不错的人,一直是毕业后先去大厂镀金,锻炼几年后,跳到创业公司去做合伙人,进去的时候就把股权和退出机制谈好了。公司情况好的话,财富增长的很快。还有一种是在大厂呆了十年以上的人,因为赶上了红利期,财富积累的很多,心态好。”
我想了下自己,好像是反过来的,我硕士毕业后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是一家初创公司,虽然title很高,但那是因为整个团队也不过10个人,顺着排下去我也不过是老四老五而已,而且没干几个月就被老板扫地出门了,原因是我的高学历配不上我的低能力。接下来的第二份工作跳到了一个百人规模的小公司,因为努力工作受到老板赏识,三年连升三级,从基层员工变成副总,工资也翻了三番。到后期已经不用自己干活了,只要指挥团队做事情,跟着大时代的红利,也成了有房一族。二十几岁的人,平时被人家总来总去的叫,一开口也是几百上千万的生意。
即便这样,我还是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总感觉平台太小,生意太low。想想如果在这家公司呆下去人的视野可能会越来越小,每天硬着头皮去上班,心情无比沉重,总觉得自己在浪费青春。最后终于拿出手机下载了招聘APP,每天当新闻一样刷来刷去。
带着年轻高潜的标签,我很快就被某大厂相中了。在那到那张带着百万股票的offer时,我感觉自己到达了“15秒的人生高光时刻”,浑身闪着金光,秒秒钟要化身成为商业界的天之骄女。然而!一如大厂深似海……在新公司工作2个月后,我就意识到大厂要我并不是慧眼识英,觉得我是个商业奇才。它们只是有钱任性,花得起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招一个高级打工仔,去做最基础、没有技术含金量的工作。我从一个小公司的年轻高层,摇身一变成为“大厂高级搬砖工”。这中间的差距,就是那张价值百万但需要你耗费四年青春才能拿到的股票授权书。
以前,我嘲笑自己是上班如上坟;现在,我是上工入上坟。搬砖的,配不上上班这个词。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当初的我为什么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上家公司,来到大厂呢?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大平台的向往。我有不错的学历背景,小公司的晋升和项目经历也足足可以写满一张A4纸,到了30岁这个阶段,最缺的就是一份大厂经历。虽然,这份经历跟最初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但2年后,当你把它写在简历上,亲手递给你未来的合伙人(或者另一位老板如果你混的一般的话)的手上时,他看到的肯定不是你在日会上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的故事,而是一个看上去才气满满的精英青年,和她可能给自己公司带来的潜在价值。
在经历过小公司和大厂的职业锻炼后,我认为,稳妥的路是毕业后先去大厂锻炼,再跳到小公司去做个中层以上的员工。但者未必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就算你没有走上这条路,也不要气馁或者后悔,因为无论你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工资,其实你都只是在给自己(的简历)打工。我相信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中坚力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职业、或者赚到足够维持生活的钱后选择提前退休。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变懒了,而是这个时代下大家的选择变多了。除了大厂和小公司,大家还可以选择工作的方式、地点。甚至,是不是毕业以后非得找一份工作才能养活自己,也值得被拿来好好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