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读过书上举的案例(首先从盲棋大师说起的),我也有如此困惑:
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这样的活动通过刻意练习,是较能达到目标的。而认知复杂性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似乎效果不明显。
书上如是回答:
(一)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多少与比重。隐性知识需要在情境中去寻。
我们很多的技能是“学了就能马上用”,而且第一天和第二天相比,有时是有明显变化,比如开车和一些记忆的东西。但某些职业的学习,却不能“立竿见影”。比如新老师第一次上讲台,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老师也在勤奋学习,但学了很久,效果依然不佳,虽然每天都在情境中。这就表现为隐性知识的不同。
新老师上课的隐性知识(经验)可能来自:(1)自己上学时,老师的讲授方式。(2)自己是如何学习的。(3)教科书上介绍的方法。(4)同组教师的经验。这几条途径,相对而言,最有用的是第2条和第4条,然后进行针对性练习,才不会一直在走老路。
(二)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由此,教师想要学习成长,还是需要在情境中。“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老师发展的地方。”我们的情境就是在“课堂”中去操练,去还原,去引领。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给出教师在“课堂中练兵”的途径。互相听课、说课、议课,都应该做出个样子出来。当然,要避免把听公开课当做负担的做法,一定要本着互相提高的角度,才能都有所增长。
(三)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1.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
2.隐形知识显性化。也称为策略知识。
3.模仿榜样。
4.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
这还是在强调情境中学习,尤其提到“学习共同体”这个词语。
回想参加新网师以来,这份被逼迫的成长,我常常有种被“裹挟”的感觉。与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多好学好思好写的人同行,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坚持每天多走1厘米。回看这段时间,参加两门课程坚持每日的打卡,有些文字真的是被“挤”出来的,属于在“无缝处求生存”。
佩服那些“有话可说”的学友,又特别是能说“有价值的话”。读他们第一次预习作业,那真是很高级,将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又能将理论浓缩成很有高度的话。反思我自己写的作业,每个观点的概括欠缺火候和精准,观点与观点之间又欠联系。这是我需要修炼的地方。
培养多样性,应该是指我们掌握的一种策略需要到不同的场合下去实践,加深研究,提高针对性。所以,让一位老师到不同的班级去上同一节课,教学策略是不大一样的。这对于新老师的培训来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也许,在所有的知识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知识,起着更大的作用。“教师的隐性知识,实际上是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品格的动态的知识建构。”需要不断在课堂中获得,在课堂中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