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到大可以说自己是个特别独立的人,那也得感谢父母,小学就开始第一次住校,特别不适应,那天老妈来学校看我,带来很多东西,说怕我不习惯啊,不放心,我说都多大的人了,这有什么的啊。那时刚打饭上来,然后她就开始念叨,念叨好久,自己转过身又去擦拭眼泪。
之后的每一年,都过着住校的生活,偶尔回家。特别是上大学很多人一开始都适应不了这种要靠自己的日子,而我早已习惯,一个人可以拖着重重的行李,来到陌生的城市,我没有要他们送,因为我不想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还有这种分别的场景。他们也总是不忘打电话问有没有安全到达,然后又是一通的叮嘱。我知道他们还是不放心。
然后,每次回去,他们都要忙工作,也只有晚上会回来,而我每次都是一个人。说实话,以前小的时候跟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从来没有一起出去逛街,没有陪他们过过生日,没有一起做很多事情。不过我都明白,渐渐地,也不着家了。
说不恋家是假的,想你们是真的。
去年寒假回去的时候,大老远的看见老妈站在店门口前,我说你怎么不在里头呆着,外面那么冷,她拉着我的手说:“等你啊”。瞬间觉得不是那么冷,而且很暖和。也发现,她的手又粗糙了不少,茧子也厚了。是啊,曾经年轻的时候,她的手也是光滑细腻的。
因为她常年有风湿,有一次手肘痛的不能舒展自如,自己倒腾半天头发,我说还是我来吧,发现那两鬓的白发增多了不少,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是啊,这几年她发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突然觉得她是真的老了,这些以前总是不在意的细节。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02
他们开始主动给我发视频,打电话,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看到屏幕里头的他们,眼角都笑眯成了一条缝。然后又问我,这次清明要不要回去啊?在外面照顾好自己,该吃的,要买的,别省着,多吃水果。有次突然回去,发现他们都吃得特别简单,说我没在,就不想做那么多,嫌麻烦。
可是他们,从来不觉得为我们做事觉得麻烦过。还有“钱够吗?”,够的话,那就下个星期再打吧。可是,今天早上就收到转账的信息。对于我的需要,他们一刻也没怠慢。而对于他们,我却力所不及。
他们不善言辞,却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因为在他们心里,我们永远还是孩子。《请回答1988》里面说:“好不容易到了能安慰妈妈的年龄时,真不好意思开口说,谢谢妈妈,我爱你。现在,想让妈妈高兴的话,就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就这句话就足够了。”
我从来都没有,用过什么话语去感动他们,更说不出口,因为他们会说那么矫情干嘛,也没有说过“我爱你们”,因为他们从来不注重这些仪式感,让我也没有迈出这一步。
可我觉得仪式感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啊,是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啊。仪式感可以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的心理,它能唤醒我们那对生活的尊重。所以,不要在意这些,去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用实际行动去陪伴他们。
03
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每次都可以那么早起,长大后才明白,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生活和责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他们每天早起。记得有一次,还是凌晨5点多的时候,就听到他俩在说话,爸爸说要早去,因为地方很远,中午也不回来了。那时候还是冬天。我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却从来没有向我们抱怨过,说一句“我累了
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发觉一切都那么重要。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老奶奶说:“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儿女在,父母不远游。此处心安是吾乡,人在哪,家就在哪,人不在了,家就在心里”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我有能力报答,你依然健在,这是很多人的心愿。
所以,当父母问你怎么使用手机时,别说:“说了你也不懂、教你也学不会”不要再厌烦,别忘了当年是他们教你用筷子。也不要总是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知道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父母都是他们心里最柔软的一个念想,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可以无比坚强,可一谈到父母,我们就哭了,其实我们是害怕,害怕来不及用爱、用所有去报答,但其实我们不知道,父母又何尝需要我们报答,在他们眼里,我们好好生活,就已经是最好的礼物。—— 伊北《熟年》
父母所希望的是我们一切都好,而我们好像又不喜欢他们的唠叨,总是敷衍了事的说,好好好,总不能明白他们,时间久了,觉得他们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我们这个年龄好像懂了很多又懂得不多。
此时的你 想他们吗?他们也在想你吧。出门在外,有多久没联系他们了?
嗯,打个电话 和他们唠唠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