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小组真好比战国七雄,各据一方,讨论热烈,倒闹得教室里嘈杂了,王永祥教授见状,建议大家另寻安静场所,我们四组在徐秀清组长带领下聚合至401室。丛台冯丙健老师、三中王双平老师、永年王淑敏老师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邯郸索丽娜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作为小组代表准备发言。
研讨活动由王永祥教授主持,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文言文教学心得,用时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现总结如下:
一,对于读的重视
这是大家的共识,文言文年代久远,和现代汉语比完全是另一套系统,所以可以说学文言文如同学一门外语,而每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课标中也谈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大声读,读正确,以至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就有了语感,为向课外文言文的迁移奠定了基础。任何剥夺了学生读的权力的课堂,无论多么花哨、新颖,方法独特,也不能谓之好课堂。脱离了文本的分析与讲解,便失去了语文的领地,我们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一次次示范,一遍遍诵读,深入文言文本中去寻找语文本身具有的乐趣,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朗读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互读、分角色读、快读、背读等,对于读应是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的。
二,工具书的使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的第一种便是“自主”,所以更需要学生工具书的使用能力。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古代常用词词典》,我觉得很有必要。遇到一篇新的文言文,在没有老师讲解之时,越读越糊涂,势必降低学习兴趣,在工具书的辅助下,有所领悟,学生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也大增。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辨析词义的方法,没有指导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三,注重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有的地区学生质量好,基础打得牢,语文活动设计得可以更丰富一些,如课前背诵,课外文言片段联系,文言词语梳理等等。而有的地区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淡漠,就不能提更高的要求,课前背诵的任务只好视情况而定,如果一旦打消了学生积极性,对文言有了畏难情绪,那就得不偿失。
四,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课堂上,学生情景再现表演庄子与惠子,庄子从容得意,悠然自得,物我两忘,化身鲦鱼;惠子不敢苟同,思维独立,敢于质疑。一场游乐在师生共同演绎下,如流水潺潺,微风抚岸,辩中有智,辩中更有趣,矛盾不是矛盾,针锋不必相对,尽显濠梁之游的魅力。“我知之濠上也!”面对庄子的自圆其说、自我陶醉,作为知己好友的惠子改如何应对呢?学生的发挥真是不俗,“白他一眼得了!”无所谓输赢,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弄得不欢而散呢?面对世间万物纷杂,却需不同的心境去化解忧虑,理性也好,洒脱也罢,都是真实的生活。此一“白眼”,有惠子的度量,也有知己的会意,一场春游尽显风流也!
五、开放课堂,多元解读
对文言基础的重视自不待言,由此容易导致重言轻文的弊端。文言课堂的开放与现代文教学一样,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胜过解决十个普通问题,允许学生提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在思维碰撞中,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木兰诗》的文本材料有详有略,木兰是个英雄,而对她英勇杀敌的情节安排略写,传统观点认为诗歌着重刻画木兰女儿情怀,有学生从详略中悟出北方人民对战争地厌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实在不忍回顾吧!
《马说》中一开始便提出违背常理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我们幼小的学生都能懂得先有千里马,伯乐的赏识才能真正成就千里马。一匹普通的马,再有伯乐也无济于事,它仍是普通的马。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那为什么还要颠倒是非,提出逻辑混乱的观点呢?带着这个悬念性的问题,课堂在行进,到背景知识铺垫完后,学生们似乎有所领悟,原来韩愈所处时代本身就充满混乱,朝纲无纪,韩愈是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做时代的掘墓人啊!
六,开掘文言文的文化传承功能
民族文化的密码就在文言文中,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更要去努力开掘文言中的文化因素,与学生的认识接轨,最后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有老师提到“军”,中间是战车,士兵围在周围,“军”是古代的军事单位,最早作为名词出现,后来引申为动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古人为何在房屋边植上榆树和柳树,而不是其它的树呢?有老师讨论时讲,榆树叶可食、钱可饭、甚至皮可做汤,它在古时被称为救命树,有了这些常识才可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理解古人的情感。至于“柳”,形象气质俱佳,还可“辟邪”,无怪乎陶渊明屋子前后种满“榆”和“柳”了!
听教授讲座几天来,普遍观点认为:要从学生出发确定目标,要有课程意识,要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从宏观上阐释语文的现状,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我们的文言教学,有了高屋建瓴式的指导,加上我们老师的努力拼搏,一定会走上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