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又谈起情绪焦虑,我说:情绪焦虑和忙有关系,但客观的事务忙不是焦虑的原发动力,情绪焦虑还和干活时的外在压力和自己内在的调节情绪的能力有关。我的这个朋友还和我分辨了一阵,他认为焦虑情绪来源于工作太忙,我最后说:焦虑情绪源自一个人的修行不高。我发现我的朋友听不懂我说的话,我就不说了。
我从上大学时起就喜欢看看哲学,后来慢慢的喜欢上佛学和道学,虽然我身边也有喜欢读这些书的人,但我发现我其实很孤独,因为我的想法经常不能让别人产生共鸣,甚至不能让别人理解。我经常陷入沉思 ,慢慢的我就在简书上写下自己的想法,自娱自乐。
今天和我聊天的朋友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但她所看的书籍经常是文学类的,她对其他方面的书籍很少涉及,因此,我和她谈话有时很吃力,他看起来知识丰富,夸夸而谈,但她的谈话内容来自于书籍,来自于一些文章将个别夸大为普遍,却不是来自于思考,我多次试图和她深入交流,但发现她的思维就固定在她所读的书籍方面,对我所谈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我没有批评朋友的意思,只是感觉书读多了有时会自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今天回来看了一篇文章《从生命到罐头》,文章第一句就写到:很多时候,生命的“成长”表现为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清晰到混沌,从纤盈到臃肿、从摇篮到罐头的路径。是啊,童年时纯真活泼,人感官的个方面全部打开,但随着对生活的深入了解,人已经将很多感官闭合,只走向现实这一扇门,学习到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打开思维的空间,全方位感受人的生动和现实的丰富。
与其单一的阅读一种书籍,不如读很多种思想的入门之作,打开思维的天空,放飞自己灵魂,寻找自己的思想,而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