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笠无敌 图/网络
相信妈妈们和我一样,最担心孩子生病,没日没夜地照顾还不算什么,疲于应对的就是一日三次的喂药时间。不是打仗也胜似打架了!
从小,我就是个喝不下药的孩子,宁愿打针也不喝药,是那种死也死得痛快的感觉。关于“喝药比登天还难”,有两件往事。
其一,二姑把我的带有糖色皮衣的药丸和糖豆豆混在一起,我把所有糖豆豆都捡着吃了,只留下那几粒药丸……
其二,药备好了,水倒好了。我对家人说:你们都出去,我自己喝。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我的药藏在了火炕的洞洞里,还喝下几口水伪装“案发现场”。直到后来,妈妈要生火才发现此事……
第一件事是二姑讲给我的,大概也就两岁吧,我自己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
第二件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晚霞映着天空,妈妈他们都遵命出去了。到现在,我都疑惑当时的我怎么那么聪明呢?生病不喝药是怎么活下来的呢?那会儿应该有四五岁吧,看来四五岁的小孩子真的能把一些事情记到地老天荒。
这么一个与药抗争的孩子,长大后生下的孩子也不会乖乖喝药的。瞧,安安就是这样。
相对来说,安安的身体比小时候的我好很多,生病的次数不算太多。可她每次生病吃药仍然是我最头疼的事。
安安几个月时,我把药冲好放到小勺里喂她,当然,也可以说“灌”。安爸不在家时,我就把她横抱在腿上,夹住,一手扶头,一手拿勺,我不顾安安哇哇大哭,把药灌进去。一半被她喝下去,一半被吐出来。
这是小时候妈妈喂我喝药的方法,如果是药片,妈妈就把它藏在一勺疙瘩汤里。现在孩子的药很少有药片了,不是冲剂就是口服液。我就用“勺喂”这个老办法,喂了很多次。
直到有一瓶药里配了一根吸管。一吸一滴,完事。虽然安安也哭,至少比勺子漏掉的少。吸管喂药成了我的最佳选择。当然,它也有不足,每次吸的量很少,明明没几口,却得分好几次喝,明显拉长了母女俩的战斗时间。
我一度认为喂药就是这么暴力血腥的,即使安安两岁了,也是生生地灌下去。
夏天时,我带安安住在姥姥家。安姥姥去照顾安姨妈坐月子期间,安安生病了,没有吸管,我用勺子喂,连哄带骗,喝完药买这个啊那个啊,都不好使。晚上,姥爷上工回来,两人一起灌,我们摁得越用力,安安挣扎得越厉害,最后差点呛住,呛了个小脸通红。
这真是个危险的办法。不能再用。
我想到大姑喂她小孙女药时,完全不是这幅惨象,打算第二天去求助。次日早上,收拾妥当,关好门,去找大姑。
大姑冲好药,也不拿勺不拿管,直接端着碗出来。安安和姐姐妹妹正在院子里玩。我说:大姑,这不行吧?
行!
“安安来喝药了,喝完药就好了。”
安安看看,犹豫了一下,没动。
“快来吧!你看姐姐也想喝了。”真的,姐姐妹妹都围过来了,兴许以为是什么甜甜水。
居然,安安走过来了!居然,她自己端着碗,咕咚咕咚地喝下去了!虽然是小儿药,虽然不算太苦,但应该有一点点苦吧?安安居然就这么喝光了!
我在旁边目瞪口呆。这还是我的孩子吗?
原来,喂药并不需要耍什么花样,也不需要允诺什么,更不需要生拉硬拽,孩子还没上场就被大人一惊一乍的表现吓倒了。
那时,安安不到两周岁三个月。
虽然,回姥姥家喝下一顿药时,没有在老姑家那么顺利,相比之前哭天喊地的,好歹也算进步了。
我想起,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记录带一岁八个月的女儿圆圆去打针的经历。她没有骗孩子“打针一点也不疼”,而是先从道理上让圆圆接受打针,打针会让身体好起来,让身体变舒服。然后又说“打针有一点点疼,就和之前从凳子上摔了小屁墩那样疼。摔屁股不哭,打针也不哭”。当尹妈妈看出圆圆还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给她退路“能忍住就不哭,忍不住的话想哭也没事”。
多么好的处理方法!我打算下次用起来!
就在上周,机会终于来了(好像是什么难得的大好机会一样)!在降温日,我和安安得瑟地出去玩,我感冒了,把安安也传染了,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去社区医院配了药,两人约着喝起来。安安爱喂别人喝药,每次我都让她先喂我,她煞有介事地说“不苦,喝吧”。轮到她时,有点不情愿,我用尹建莉老师的方法告诉她:喝完药我们就能美美地出去玩,喝完药身体好了,能吃好多饭,就能长得更大,还能骑小自行车呢!(安安最近迷上了骑车,但有些够不着)妈妈知道,药有一点点苦,但喝完药可以奖励奶片一颗!
我看着安安为难的样子,都想把最苦的那种祛痰止咳药先停了。没想到,安安说:喝完药吃个奶片,天气好了我们出去玩!然后,一杯一杯地端起来喝下了!
我看到她有些皱眉,有些撅嘴,知道药真的有一点苦。喝完药,她迅速地喝几口水,高高兴兴地抠出一片奶片含在嘴里了。
三天,三种药,九顿。乖乖喝下了,不仅乖乖喝下了,还安慰我、鼓励我:妈妈你快点好起来!
喝药,没有那么难呢!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吸管喂,尽量让孩子坐直了,以免呛住。长大一点,可以用治病玩具、治病绘本让孩子对生病打针喝药有直观的了解。
安安没有专门的医疗玩具,在订阅的巧虎系列里有一期是“看医生,我不怕”,配备很简易的听诊器、体温计等。它们对安安认识医院、医生起到了一定帮助。我倒觉得,不管什么样的书或玩具,能起到正面作用就好了。
当然,有一点也很重要,不把话说满,实事求是。“喝药有一点点苦,打针有一点点疼”,这样的表达益于当下,更放眼长远。生病喝药大概是一辈子要断断续续伴随我们的事,千万别因为我们处理不当让孩子落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病。
当然,最好的,还是少生病,多运动;少吃药,多吃饭!你说呢?
我是小笠,曾经是少儿图书编辑,现全职妈妈一枚。安爸安妈带着安安离开家乡,在一座1.5线城市打拼。顾家顾娃之余,我会写一些日常感悟和带娃心得,不鸡汤,也不高大上,但仍然期待你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