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糖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战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
影片一开头从影帝梁家辉的讲述开始,与故事的无缝连接,很轻易就交代清楚了整部影片的抗战大背景和大背景下香港沦陷后的“小背景”所发生的一件大事------香港地下党和抗日武装紧急营救躲避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士,并在香港人民的掩护救助下,全部安全撤离香港。
导演用了35分钟时间来讲述这段“香港大营救”。如此大的篇幅让人不得不想到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首先,在港文化人中的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年代从重庆、桂林、上海等地来到香港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揭露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受到政治迫害才举家搬迁到当时处在英国治下的香港。
其次,日本侵略中国是这样一个思路:不仅要完成军事上的占领,而且要在精神上让中国屈服。要让中国人精神上屈服,文人,特别是有影响的文人是关键。
这批用笔在战斗的战士把他们的不屈倾注于笔端,唤醒了多少麻木不仁习惯被奴役的国人,激发了多少抗日志士的斗志,又坚定了多少坚持抗战一定会胜利的人的信仰!
对,就是这种信仰,它像一剂强心针,给黑暗中的人们一丝光亮和希望。就像影片中方兰把茅盾三人送到避风塘的时候,茅盾掏出他的书,郑重签上名后交给方姑,说:胜利再见!
茅盾把自己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在那一刻传给了方兰,这四个字像颗种子,在方兰的心里生根发芽。
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可就算是明知道有可能会牺牲,仍然坚定的去做觉得应该去做的事,这就是战争年代小人物的信仰吧。
胜利再见!怎样再见?我们来剖析一下:
1、它是一颗信仰的种子,可以让弱小变得强大。
在这众多被营救的文化人士中就有文豪茅盾先生。他们夫妻租住在小人物方兰家。
周迅出演的方兰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在她跟茅盾先生面对面朗诵时的那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是小学生般敬畏的捧着书本朗诵,慢慢的忘记了偶像就坐在对面倾听,完全溶入到散文描写的情境里,眼神不由的沉浸其中,直至自然的放下了书本背诵起来。
这些崇拜更是表现在后来茅盾先生需要她的帮助逃到避风塘的时候,她糊里糊涂又异常坚定的同意了。她说:“茅盾先生的事,我一定会帮忙的。”
也是这一次事件让游击队长刘黑仔对她印象深刻到单独去找她,希望她加入游击队的地下工作。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帮助茅盾逃离的事件让她踏上这条为胜利奋不顾身去投入的道路。
其实,方兰何尝不知道地下工作的危险性,可能被捕可能付出生命。就算是这样,对于一个只是个小学教师的弱女子来说,她也没有过多的犹豫,很快便投入到了传递情报的工作当中。
第一次参加地下工作的时候有一件事比较有意思。
方兰去发抗日传单时路过一个码头。看到前面有两个检查人员,她捂了捂裙子,也许是因为紧张也许是因为心中有信仰什么也不怕,她身体笔直的从检查人员面前走过。
检查人员叫了一声“小姐”,她做贼心虚,很快转身边往回走边盯着路面思考了一会,大概也没想出个什么好理由,索性死就死吧的一仰头笑着走了过去。
检查人员打开手提箱后发现了游击队的宣言,吓得赶紧把东西往回放,让她赶紧走。她一边走,一边笑。第一次就这样成功闯过第一关。又巧妙的借表姨的衣服和装扮闯了第二关。
在表姐的婚礼上,当飞机在附近丢下几枚炸弹的时候,她本能的惊慌,而后马上到窗边看着飞过窗前的飞机,开心的笑着说:反攻了。
接下来是一次又一次的暗地里发传单,宣传抗日。甚至在方母强烈的反对声中毅然去乡下继续地下工作。
所有的这些,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逐渐清晰的一定会打败倾略者就迎来美好生活的信仰来做支撑的话,怎么可能在看起来那么瘦小的身躯里有那么多的镇定、勇气和坚强。
2、它的坚定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
故事讲到这里,方兰固然不用再去多说了,已经从最初那个被被茅盾文集熏陶着文艺小青年成长成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并坚信一定会胜利的,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成熟的地下党中队长。她已经从一颗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她的行为已经能够影响到很多人,包括年迈精明的母亲。
记得她执行任务的时候偷偷把一小袋米放在家门口的那段镜头。方母认出送米的就是方兰,不由分说紧紧抓住她的手往家里拉,生怕女儿逃掉似的。她笑得像个孩子,那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深深的思念和见到女儿后由衷的欣喜。并且因为心疼女儿瘦了累了,还要帮忙去送情报!
作为一个母亲,她跟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护犊子。担心女儿会出事,她也曾经极力阻止过女儿去战斗。
女儿在战斗的时候,母亲除了思念女儿,思想也有进步。她不再是那个对琐事精打细算的家庭妇女了。
其实人性原本有自私的一面,谁都不想做“英雄”。英雄之所以会成为英雄是因为英雄是无私的,是为别人的利益去牺牲自己的。
所有人心里都会抱着侥幸心理:打鬼子的事,有别人做就可以了,我们纵然痛恨,只要不惹到头上来,也就得过且过忍着吧。
也正是因为这样普遍的心理,日本人能在卢沟桥事变后迅速长驱直入,侵占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国民党为主要执政党期间,被动抗战,在节节败退的路上一直是超过日本人很多的兵力被日本人追着打的。这个比例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据资料:自1937年7月10日起至总决战,日军总军力有40万人。这是日本人对华侵犯时自个儿说出来的数字。
太可怕,40万面临4亿人,1:1000的比例。1000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一个日本人啊,却被日本人占据了半壁江山。
如果说以上这个比例包含老弱妇孺,不能算真正战斗力的话,那么就拿国民党军队的人员来做比较:在抗战后期任军政部长的陈诚,他晚年回忆说,“国军预算员额为五百万员名,实际上吃军粮者达七百二十万人。
据当局推断,如经核实整编,能有三百万可战部队就很不错。”我们就以300万可战部队做比较,300:40,还是有7.5:1的比例。
这样的比例,如果个个都敢当英雄争当英雄,个个都有如小女子方兰这样“胜利,再见!”的信仰,日军在我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也不可能长驱直入,当时的中国军队也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更不用说日本人远道而来,补给物资不比我们东道主方便。
扯远了,回到电影。
方母再见女儿时,已经从怕枪打出头鸟的心理去阻止女儿抗日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可以主动帮女儿去做地下工作的“战士”。
送情报暴露的时候,为了保护在女儿手底下工作的小姑娘,不管被抓时还是被打逼供时都一再跟那个害怕的小姑娘说千万不要说认识她,她到死也什么都不说。
她懂共产主义信仰吗?不不,我不相信她像方兰一样明确的懂。她也不会像女儿一样充满憧憬又坚定地说声:胜利再见!
她只是一个爱女儿的老母亲,她知道女儿在做的是脑袋别在裤腰带的行当,从自己女儿和周围人的行动中,她知道所有有点血性的中国人都恨侵略者,她知道大家都在团结起来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由此,谁又能说她不懂,她所做的一切正是一个有信仰的战士才会去做的事!她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坚信胜利,什么是共产主义信仰又如何?她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她跟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一样,都是英雄,平凡而伟大!
3、信仰可以让你明白生命和真理的取舍。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道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声…”
茅盾的这段散文曾经在片头出现过,而现在成了方兰为母亲“送行”挽歌。跟方母一起被抓的小姑娘回来了。方兰知道,母亲永远走了。
她是个理智成熟的地下党中队领导人,她曾经也想尽办法想要去营救关在日本宪兵队的母亲。但做了所有的努力后,她发现刘黑仔的营救方法无异于以卵击石,用那么多鲜活的战士的生命去营救自己的母亲,她犹豫了。最后决定不救了。
方母被捕前,方兰其实一直不太清楚信仰所要承受的重量。不救这个决定,就意味着把生养她,最疼爱她的母亲亲自送上断头台。作为一个女儿,她痛苦到无以悲复!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她是一个女儿,更是一个战士。她用大义的旗帜深深地扎了自己一刀。
母亲愿意为女儿去冒险和牺牲,女儿愿意为战士和信仰艰难舍弃自己的母亲。
革命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的奉献和随时准备的牺牲。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方兰母女一样的平民英雄的付出与牺牲,才真正成就了那就看似简单的“胜利再见”。
影片最后方兰与刘黑仔告别,刘黑仔说:“自从加入短枪队,就没想过活着出来。我们能这样告别已经很好了!”
方兰说:“那么胜利后见了。”
一言为定,胜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