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导师践行营#
学习新知是利用旧知?还是排除旧知?
A1 便签:事情缘起
在我们运营的共读营第一期《这样读书就够了》共读中,有一位朋友在某一天的打卡作业中这样写到:
问题:今天你读了哪个章节的内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为什么?
第四章对“附会旧知”持消极态度,这里从不同角度做一补充:
附会旧知容易导致心态保守、墨守成规,从此角度看,附会旧知不好。
但:
知识都是从附会旧知开始。以学历教育为例,如果现存知识是一个大圈,本科教育就是大圈里的一个个微型圈,研究生会将微型圈略微扩大一点,杰出人才会将知识大圈突破一点点,这一点点才是实质意义的新知,极为不易。对绝大多数人和绝大多数知识,附会旧知便是学习,是一种触类旁通。
“阳光底下无新鲜事”,特别是人文学科,现在有的,以往已有,历经时光留下的知识和表达反倒更凝练。读到新观点,联系到旧表达方式,过往会和正在读的书籍产生链接,这不失为一种正向强化。
基于这位朋友的作业,我们在次日的研读会上进行了探讨。中间我谈到A1便签联系自己经和“附会旧知”的差异。但囿于自已的思考程度、以及表达能力,尚未能对“附会旧知”进行一个完美的阐述。
期后,我想对“附会旧知”,以及A1便签联系自己经和“附会旧知”之间的差异进行一个完美的阐述。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对“附会旧知”的认识,以及以A1便签联系自己经和“附会旧知”之间的差异认识,会决定我以及共读营的小伙伴们的学习方法, 会影响我们对以往经验和知识的态度的使用。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这位的朋友的提出,以及在研读会上的讲座,促使我对“附会旧知”进一步的思考。
而更核心本质在于自己对A1便签的”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和“附会旧知”之间的差异没有进行一个完整的思考。
因(相因相生):
为什么会产生“附会旧知”现象?
人通过旧知(思维模型)来理解这个世界,所以进化出了获取模型的好奇心,同时也进化出了保护已有模型的固执心,也就是固定思维。
固定思维就是一种模式识别,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感到不适,心理学称之为“失调”。就是人们容易在学到新的东西的时候,用自己过往的认知去进行解释,而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细小的差异的原因。就像赵周老师说的,披萨被端上台时,老人家瞪大眼睛说:“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这是因为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为已知事物,能够快速消除不适。
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皮亚杰和布鲁纳所提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针对具体情景的再创造。
后(以观后效):
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
1、我更清晰地理解了附会旧知这个概念,我可以更好的理解了旧经验、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关系,有效地升级认知水平提高方法论;
2、我可以更好地向别人阐述附会旧知这个概念,我可以帮助他人有效地升级认知水平提高方法论。
3、让我学会在对别人进行讲解或培训时,学会“教会”,而不仅仅是“教了”。能够有效的信息传递,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出来书上或其他老师要讲的内容,而是要真的传递到他的脑子里。
4、促进自已提高大脑结构思维的能力。
那是我期待的吗?
这是我期待的,符合我”阅读并帮助别人阅读,经历并帮助别人经历,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的愿景。
果(自食其果):
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我不能以更好地向别人阐述“附会旧知”这个概念,让他人理解这个概念。也不能帮助他人有效地升级认知水平提高方法论。
我对述附会旧知这个概念的理解没有进一步深挖。
清晰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
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
1、不是所有人在遇到陌生事物时都会感到不适,也不是在遇到所有陌生事物时都会感到不适。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多巴胺效应的心理机制: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偏好。无论是尝试新餐馆、购买新产品,还是探索未知的地方,这些新鲜体验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比如:
1)、多数人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会感觉特别的很刺激和兴奋。
2)、有人遇到新事物会好奇。
2、巧用旧知,可以牢记新知。
人的大脑就像一间屋子,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有些东西我们能随手找到,但有些东西想找就是找不到。如果想尽快找到新塞入的新事物 。把新买来的这些东西,放在过去一个很熟悉的、又跟这样东西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因此,在我们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要让自己找到以前的相关旧知识,而找到旧知,跟新知存在关联。通过旧知去理解新知,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方法。
对旧知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对新知的看法吗?
如果对旧知掌握得越透彻,越不会发生附会旧知。我们会附会旧知,其实对旧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对旧知研究得越深入,越会发现新事物的细微差异点。
所以,当我们产生了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的感觉,要沉下心来想想,我们真得了解大饼盖肉吗?
用(使用条件):
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需要了解形成旧知(思维模型)的原因,以及分析联系自己经验和“附会旧知”之间的边界和的区别。
边(旁敲边鼓):
人为什么会形成思维模型(旧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也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蚂蚁,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因此,这才有了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我们将有相同性质的植物事物归纳总结叫树叶,将有相同性质的水果归纳总结叫苹果。用以往经历形成的经验在大脑变成反应模型,可以快速应对新情况。
本能反应机制是旧知吗?
当人们走在漆黑的马路上时,一旦出现奇怪的声音,就会紧张害怕;当你专注于工作时,有人和你说话,你可能会听不到他的声音。
紧急情况,比如你看见老虎会跑,看见火灾会恐惧,这都来自人类的本能,也叫作本能反应机制。这种作本能反应机制是旧知吗?
有没有其他对旧经验、旧知识的观点?
旧经验、旧知识是我们的过去的经历和认知的产物。它适应和推动了“我”过去做事的成功,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都是“我”经历中的宝贵财富。
界(楚河汉界):
“附会旧知”和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之间的交界在哪里?
A1便签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看上去能和“附会旧知”完全相反。
A1便签是强调通过联系经验,就让新知识在自己当前的认知产生化学反应。新旧经验、知识不断结合碰撞,新知识就成为了自己知识系统中一个牢固的节点。这是一种巧用旧知、牢记新知的方法。
而“附会旧知”强调不能用旧经验、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新经验。
两者的边界在于对待新知的方式。
“联系自己经验”是利用自己以往经验、知识来理解新的经验、知识。把新的经验、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从而新知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合在一起。
而“附会旧知”是拒绝理解新的经验、知识,用以往经验、知识来强制去理解新的经验、知识。能用“附会旧知”的人基本上不会有知识结构体系,他和认知应该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即使是有知识结构体系中,相信也是僵化的,不会生长的。
真得不能利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吗?
附会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止步于附会。找到新知与旧知的相同之处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处,则需要你去思考。
好的学习者则会追问,这个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内容细节的差别在哪儿?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对细微的知识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联系自己经验和“附会旧知”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联系自己经验和“附会旧知”的真正区别在于是固定思维还是在成长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往往源自于人们对其自我的固定观念和信念。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因此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习惯于用用以往经验、知识来强制去理解新的经验、知识,因为这最节省思考所消耗的精力。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自己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不断学习和成长。因此,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喜欢拓展以往经验、知识的边界,让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扩大。
I 便签:重述问题,探究问题本质。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坚持固定思维还是在坚持成长思维?
旧知不但是无法从我们大脑中剔除的,而且而新知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更好得理解新知,而且让新知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生长在一起,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一部分。
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我们追求进步和突破自我。通过改变信念和观念,调整对新事物、新知的态度,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和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A2 便签:计划和行动
在10月27日前完成一次八大问为主题的分享,以共读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习新知是利用旧知?还是排斥旧知?”、以及对”联系自己经验“和“附会旧知”之间的差异认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