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以盒马鲜生为主,马云展开新零售之路。随后,亚马逊提出了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将“无人零售”这一概念推上了风口。
2017年为新零售的攀升年,阿里,腾讯和京东等电商巨头开始尝试转型,为了缓解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局势,对现有零售模式进行了创新性重构。通过提供全渠道购物体验,升级改造线下实体零售,超级物种、7 Fresh、苏鲜生等新零售代表门店不断推出,竞争格局逐渐明朗,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小米之家、7 Fresh等头部效应明显。
2018年,美团旗下的小象生鲜成立,时隔一个月,顺丰“wow哇噢”全球精选店开业等等。
2019年“新零售”这个最引人注目的新物种却匆忙地按下了暂停键,回归理性。
今年中旬第一家新零售标杆店“盒马鲜生”和上海首家“超级物种”五角场万达店纷纷关店,更是将关于“新零售”的争议和焦虑推至浪尖。
新零售发展态势陡然降温并不突然,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美团的小象生鲜也宣布关闭江苏常州的全部3家店面;同样在4月,顺丰的社区电商项目“顺丰优选”,也在全国范围关店;京东旗下的京东7fresh也被曝暂停开店。
此外,新零售业态之一的生鲜电商日子也并不好过,每日优鲜也被传因为“烧钱”问题在近期的新一轮融资遭遇阻碍,叮咚买菜也因为依赖融资,自我造血能力受到了质疑……
难道新零售失败了吗?显然不是。
今年是新零售的第三年,热度正在从“激进”转向“冷静”!
在新零售的风口刚刚形成之际,我们便看到很多入局者参与其中,社交新零售、内容新零售、直播新零售等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他们参与的方式却仅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创新以及对新零售的粗略曲解。
新零售的提出的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是想要真正用新零售去改造行业却绝非易事。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一直在全力布局新零售,其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更加深度的介入到产业当中,更多影响产业,从而获得新的流量增长点。
他们非常希望成为零售业的主要基础设施供应商,利用其尖端数字技术和数据集成能力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定制化精准营销。事实是,在有效的数据以及资源整合方面,电商巨头们仍处于试探阶段。至少在未来的3-5年内,他们其实并不能真正扭转中国零售业的“分散”局面。
为什么这样子讲呢?
阿里和腾讯是以数字化起家的公司,走的是高利润率的轻资产业务路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盈利模式并不适合也不支持深入参与传统实体零售业务。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根本上追求的是高回报和低风险。
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虽然布局新零售很久,但是新零售在其自身的份额当中却仅仅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个部分。
新零售仿佛由始至终都给人一种浮于表面的印象。
对于广大用户来讲,他们并没有切身体会到新零售给他们的生活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电商似乎依旧是其生活的主流。
一味的沉溺于新零售的概念创新,新零售正在沦为融资工具。新零售最初提出时,它是一个完全区分于互联网模式的全新存在,它的运行逻辑以及底层的驱动力都已经发生本质性改变。
我们不能将新零售简单的与电商等同看待。但现在却是各式各样的新零售概念一波接一波、不同类型的新零售平台频频启幕,大众盲目跟风,给传统行业带来的改变微乎其微。
很多所谓的新零售入局者们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改变行业,去研发技术,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融资的方式,创新新零售概念来吸引投资者。这样的举动最终只会让新零售成为噱头,一旦资本不再对其进行供血,这些所谓的新零售项目便会陷入窘境。
当下的新零售为什么发展越来越糟糕?
是因为焦点还是C端用户和流量,忽略了B端。我们需要将新零售的目标从C端转移到B端,通过对B端进行深度挖掘,全面布局产业来寻找新的发展。同C端的需求不同,B端用户需要真正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供应的产品。
新零售在面向消费者时往往出师不利,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这种供求不对等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零售的失焦,这同样是当下的新零售市场逐渐在资本市场玩不转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或许需要从底层的供求上来寻找解决办法。
所以,升级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商业模式,用最先进的科研技术,用最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当下普罗大众最需要的产品才是深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