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光义时期多次攻辽,但大都无功而返,甚至惨败。后来还遭到大辽的三次报复出击……
向北的战役的确是很难打的,中国历史从南向北统一也只有明朝,要不就是秦、唐自关中平原,由西向南。因为南方几乎是丘陵、沼泽,水网密布,除了大江的天堑,几乎无险可守。而由南向北,不仅仅北方处于蒙古高原地带,处于王朝地域图周边地带都是群山环绕。
宋朝将收复燕云作为其统一事业的一部分,经过长期准备才发动攻辽战争,但遭高梁河与岐沟关等多次大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从宋初的政治策略上讲,统一与和平是两大主题。
当宋朝的军队可以顺利消灭各个割据政权时,这两大主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意味着社会长久安定。但当统一的目标指向辽朝的燕云十六州时,两大主题却成了一对矛盾。
一方面,以宋朝的军力,不可能也无意消灭辽朝。在宋朝看来,辽国的军力十分强悍,与之作战,必然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引起国内的不安,这是与谋求社会安定的政治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从深层心理而言,宋朝是畏惧或不愿与辽作战的。
另一方面,收复燕云之地是统一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赵光义以非常手段谋得皇位,更希望以文治武功证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为了在战略冲突中寻求平衡点,宋朝甚至设想过用经济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之地。
据宋人笔记《渑水燕谈录》的记载,赵匡胤消灭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之后,将各国国库的财富作为收复燕云之地的基金,并以每年的财政结余充实之。赵匡胤曾设想,等贮存足够钱帛,就用其向辽朝赎买燕云之地,如果辽朝不愿意,就将这笔财富作为向辽开战的战争经费。
这个记载至少说明,宋朝将对辽作战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强大的财力上,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本身也包含着这样的考虑。当时甚至有大臣认为,只要国内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北方民族政权就不是宋朝的对手,在蛮族统治下的民众甚至会自动投奔宋朝。
然而,内部安定和经济繁荣只是军事胜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再说宋朝对南方经济潜能的估计也过于乐观,长期的军事备战本身也是制约经济发展和民众休息的因素。依靠经济优势战胜辽国的策略本身就是失败的,宋朝没有找到战胜辽朝的战略优势,又无法从军事战术和军队战斗力方面超越辽军,便怀着侥幸心理发动对辽战争。
赵光义先是在灭北汉后不顾军队疲乏,贸然向辽国进军,战争中又未能周密部署防备,被辽国援军从后面包抄而溃败。
在雍熙三年(986)的对辽战争中,赵光义还是不能正确面对强大的辽军,希望以一次声东击西的计谋收复燕京城。何况作战计划过于呆板,三路大军不能相互支援,没有预测作战不利情况下的应对方案,也没有给各军将领明确的授权。
因此,事先谋划完美的进攻策略一旦受挫,各军就不能机动应对,以致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