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在2500年前的《论语》中,我们能找到试图为纣王“翻案”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作为“常相鲁卫”的孔门弟子中政治经验最丰富的人,子贡一针见血地指出:纣王的“不善”,是因为在成王败寇的比拼中“居了下流”,所以“天下之恶皆归焉”。千古暴君的形象非一朝一夕奠定,而是“千年积毁”的结果。
武王伐纣最可靠的历史文献之一是《尚书》中的《牧誓》篇,这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向从征将士和各路诸侯做的战争动员令,从《牧誓》中列举的纣王罪状来看,似乎都不太严重: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
满共四条:1、听信妇人(妲己)之言;2、不关心祭祀;3、不重用贵族兄弟(如微子、箕子);4、重用逃亡的罪人。
依现在的眼光看,这四条罪状都难以成立——这纯属商朝“内政”。并且,这份动员令并隐隐透露了商朝与周朝迥然不同的社会政治状况。单凭这四条,是绝不够论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
首先是关于纣王“惟妇言是用”的指责。
商朝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确实更高。大量文献与考古发现证实:商朝妇女拥有自己的土地、奴隶,死后可单独下葬,甚至能担任官职,参与祭祀、占卜的国家政治活动。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还曾作为杰出的女性将领,曾率一万三千人讨伐羌国——甲骨卜辞记载道:“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其实,恰是从周代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才一降再降,最终失去独立的人格,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庸。西汉的《礼记·郊特牲》就明言:“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其次,说到“不关心祭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纣王之所以这么做的深层原因。
虽说商朝的政体与西周一样都是“君主制”,但却有很大的不同:商朝距氏族社会不远,作为国家的早期形态,虽有“君主”,但专制王权尚未形成。商朝的大部分时期,神权都凌驾于王权之上,而使商朝政治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与“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态度截然相反。
《尚书·洪范》中记载的“稽疑”(占卜)场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商朝的“贞人”集团(神职人员)的权力有多大,这其实带有氏族社会原始民主的遗风:国家政治事务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商王、卿士、庶民、卜和筮。其中后二者代表鬼神的意志,只要二者反对,即便包括商王在内的前三者都赞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均不能施行。
殷商数百年间,王权始终与“无事不卜”的神权处于激烈的斗争当中。直到晚商时期,王权终于占了上风:商王将卜筮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了此前处处受制于“贞人”的情况,甚至还发生了商王武乙“射天”一事。了解这一历史之后,人们就不会奇怪:好不容易才恢复王权的纣王,怎么会对由“贞人”主宰的祭祀活动感兴趣呢?
至于“不重用贵族兄弟”和“重用逃亡的罪人”,其实可以合在一起说。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嫡长子继承制始于西周,与殷商大有区别,这点已为后世学者公认。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存,史书中记载的三十次王位传递中,“兄终弟及”的情况高达十四次。
这种继承制度一度引发了政局混乱,造成“九世之乱”和盘庚迁都。直到从武乙开始的最后四位商朝君主,才都由“父死子继”获得王位。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就清楚了:作为帝乙少子的纣王怎么可能重用兄长微子、王叔箕子呢?——他们本都是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不重用”依然是巩固王权的需要。
至于“重用逃亡的罪人”实在称不上什么罪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商朝君主向来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传统,就像汉武帝提拔商人出身的桑弘羊,这么做也是为了制约朝内的皇亲国戚跟贵族势力。如果“重用逃亡的罪人”是一种政治过错,别忘了姜子牙就是逃亡西岐的殷商罪人。
谁害了纣王的名声
在今天的记载中,通常将纣王的失败归因于他暴虐无道、失去民心。但依据《牧誓》中的记载,纣王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那么离谱。
《荀子·非相篇》中说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点评纣王道:“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纣王是一名勇武过人、热爱征伐的君主。这既为商朝开拓了疆土,也埋下了隐患。
郭沫若根据甲骨文和史书记载得出结论:认为商朝在经略东南、主力部队悉数派往前线征讨东夷之际,被周武王从西北方乘虚而入,纣王仓促之间召集奴隶应战,结果落得个临阵倒戈、身死国灭的结局。
纣王的名声之所以越来越差,被后世史书视为十恶不赦之人,始作俑者便是武王伐纣时为“师出有名”而作的檄文。
纣王本名受,在他生前,周武王称他为“商王受”,灭商之后,武王给他起了一个恶谥“纣”(指绑马臀的皮带,引申为残义损善)。
身死国灭后,商王受连本名都丧失掉了,何况后世的声名?自然只能任由他人涂写。
封神演义是神话,荒淫的纣王,也是一个历朝历代共同构建的神话,史学家顾颉刚曾考证,纣的70多条罪状都是周朝以后逐渐增加,剧情也逐渐强烈,战国时期增加了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
这些工作的集大成者,就是《封神演义》。而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亡国之君的面目,就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一代又一代讨伐声中逐渐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