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个以仁厚治天下的朝代。
三百年的基业,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始终把“仁”作为治国的方略。赵匡胤的仁厚,最被人称道的就是不滥杀。其实何止是不滥杀,他当真担当得起“心胸宽广,仁义无双”的美名,这一点历史上所有的君王都无出其右。如此仁厚待人,自然甚能得人。
不少史论家认为中华文明在宋代达到鼎盛,与开国者赵匡胤的仁厚得人密不可分。据传,宋王朝的兴盛来自于“太祖誓约”。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破宋,俘虏了徽钦二宗。有一个叫曹勋的宋臣,与宋徽宗一起在俘虏之列。过黄河十多日后,宋徽宗对曹勋说:“不知道中原的百姓可会推戴康王(康王就是赵构,宋徽宗的儿子,后来成了宋高宗。)?”第二日,宋徽宗给曹勋一道“密旨”,告诫他说:“你且乘机逃走,回去告诉康王赵构,来日北定中原,但按计策行事,千万不要以我为顾忌。”之后,他又不甚放心,对曹勋说:“太祖创立大宋之后,有誓约藏在太庙,告诫子孙不得杀大臣以及上书言事之人,违者不祥。”
后来曹勋从金兵的掌控中逃出生天,南下找到宋高宗赵构,具言徽宗所叮嘱之事。此处徽宗所说的“太祖誓约”,是指大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立国之后,为嗣位子孙定下的类似“宪法”性质的条文。关于这部“宪法”,后世说者众多,但大同小异。
王夫之《宋论》里的描述是这样的——赵匡胤将“誓约”刻在石碑上,锁藏在宫殿密室里,继位的大宋君主,须进殿跪读。“誓约”很简单,只有三条,是宋朝的施政底线:
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其中第二条的“不杀士大夫”(不轻易杀)至关重要,它成为制度保障,使其中第二条的“不杀士大夫”(不轻易杀)至关重要,它成为制度保障,使得赵宋这个由武夫开创的王朝,到达后人艳称的“文治巅峰”。士人的风骨、学问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天水是赵氏郡望,所谓“天水一朝”即指赵宋。大量的史料证明,无论“太祖誓约”是否真有其物,但宋朝没有暴君、不轻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却是确凿的史实。这一切,皆导源于开国君主赵匡胤。
仁厚之君
宋太祖赵匡胤,军人出身,即位后矫晚唐五代之弊,优待士人,裁抑武将,开“文治巅峰”一朝。他早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人,英勇善战,深得周世宗喜爱。
在《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关于赵匡胤教导士兵作战的大量记录。
一代英主周世宗死后,赵匡胤手握后周重兵。继位的周恭帝年仅7岁,由太后垂帘听政。不久陈桥兵变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此时,赵匡胤告诫将士:勿扰民,勿对后周大臣轻启杀戮,否则不容宽赦。事实上,后周文武百官也并未作过多反抗,平静地接受了江山易主的事实。之后赵匡胤将周恭帝废为郑王,迁居西京洛阳供养,并厚葬死难的韩通,嘉奖他“临难不苟”。这场政变难度系数之低,史上罕见,流血之少亦属空前。赵匡胤性情宽厚。有军士曾经为他献上一条手挝,平常可当手杖使用,但里面藏有利刃,以备紧急情况使用。
赵匡胤大笑,将手挝扔在地上,说:“我用这个东西,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你以为那种危急时刻真要来临,凭借这个东西就能改变局面么?”赵匡胤派得力将领曹彬出征南唐之前,赐予曹彬一封信函,告诫他攻城时不要杀害平民,尤其不能伤害南唐国主李煜一家人的性命,如有不听令者,可拆开信函,里面有全部处分条款,只要是副将以下职位的人违令,可直信函,里面有全部处分条款,只要是副将以下职位的人违令,可直接斩杀,无须禀报。班师回朝后,赵匡胤设宴庆功。
曹彬酒酣之际,将出征时所领的信函完璧归“赵”。赵匡胤接过来后,当场徐徐拆封,里面竟是白纸一张。这是他“恩威并施”的用人技巧,主基调是“仁厚”:一方面他不希望曹彬杀戮南唐百姓,所以给了他密函;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曹彬随意杀害部下,所以在里面放置了一张白纸。曹彬行事时,拆开看到是白纸,不明究竟,自然会上报。
南汉后主刘 ,在降宋之前喜欢置酒毒杀大臣。降宋后的某天,赵匡胤召集群臣和刘 饮酒。刘 与赵匡胤先到,众臣后至。赵匡胤盛满一杯酒请刘喝。刘想起自己在南汉时的所作所为,怀疑酒中有毒,捧杯流泪说:“我自知罪不容赦,但您既然当初并未杀我,还请再开恩一次,将我再降为大宋的平民,让我看到盛世到来。我……我实在是不敢饮这杯酒啊……”赵匡胤哈哈一笑,说:“我推赤心于别人腹中,哪会跟你一样呢?”说罢拿过刘的酒杯,仰头一饮而尽,吩咐手下另行给刘 准备美酒。
仁心用人
赵匡胤登上大宝之后,对于后周的大臣,大都优容对待。
宋初著名诗人杨徽之,在周世宗时就觉察到赵匡胤不对劲,一再劝周世宗说:“赵匡胤甚得人心,不可以让他掌管禁军。”此事被赵匡胤知道,即位后,他想诛杀杨徽之,但旋即被弟弟赵光义劝阻:“杨徽之是周室忠臣,不能过多责备。”赵匡胤大悟,只将杨徽之贬官了事。后周宰相范质,入宋后依然做了宰相。
赵匡胤所器重的心腹赵普,则是直到乾德年间,才取代范质成为宰相。范质为人耿直、廉洁清介、好面折人,不能容人之短。他有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醋,斯可为宰相矣。”言外之意是经得住呛才有做宰相的本钱。这位不为自己及家人谋置私产的大臣,受到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的敬重。宋军征讨南唐期间,南唐后主李煜派手下徐铉出使大宋,意思是南唐已经向宋称臣,大宋不应对南唐刀刃相向。
徐铉数次与赵匡胤争辩,希望赵能收回军令。赵匡胤怒了,以那句著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斥退徐铉。南唐被灭后,徐铉与李煜一起入宋,仍被委以官职。纳谏方面,赵匡胤也能做到从善如流。
一次,某个官位出现空缺,赵普上书请求赵匡胤任命某人出任。谁知此人不合赵匡胤心意,提案遭到否决。第二日,赵普入奏时再谈这个任命,再遭赵匡胤否决。再过一日,赵普仍要求赵匡胤任用那个人。赵匡胤勃然大怒,将奏折撕裂扔在地上,拂袖而去。赵普神色自若,拾起奏折,回家粘补完整,第二日再上奏赵匡胤。赵匡胤有所感悟,终于准许赵普所请。
后来那个得到任用的人,果然非常称职。又有一次,某官立功很多,赵普认为其于理应该升官,于是上奏赵匡胤。赵匡胤素来嫌弃赵普所提之人,否决了赵普的提议。赵普当面力争。
赵匡胤恼了,露出了武夫本色,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奈我何?”赵普从容答道:“刑罚用来惩戒过错,赏赐用来表彰功德。刑与赏,是属于天下的,不是您一人的,这是公事。
陛下何必以一己的喜怒来决断公事?”赵匡胤听不进去,霍然起身,入宫去了。赵普紧跟上去,直到宫门才停下,然后久久伫立在宫门之外,静候赵匡胤出来。最终,赵匡胤准许了赵普所请。
赵匡胤的仁厚,和五代其他统治者的滥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心思归自在情理之中。
大宋一统江山除了军力强盛、谋略对头,还与其人格魅力不无关系。宋人平日里称呼赵匡胤为“艺祖”。
“艺祖”之称源于《尚书》。《尚书》把有文德才艺之古帝王称为“艺祖”,这是对开国皇帝的一种美称。确实,五代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天子们不能与宋太祖赵匡胤同日而语。
“艺祖”这个称号,仁厚的赵匡胤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