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奥想都没想,啪的一下按了“提交答案”,因为动静过大,把桌板都震了一下,把伍段和佐千城吓了一跳抬起头看着她。
“大姐!你没事吧!!别一惊一乍的成嘛!”伍段特有的京腔在用来怼康宁知时,味道特别到位。
林奥来不及回应他俩,紧盯着按键后出现的界面,是一个九乘九格的汉字面版,要从中挑出14个字组成正确对应的两句诗词。
林奥啪啪啪飞快的在界面上点触着,也就是五六秒的时间,她停下来默读检查了一遍选出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然后点了一下确认提交。
林奥小时候受过的基础汉文化教育可谓是深厚扎实的,她那一代的孩子上小学时,语文课80%以上的要求都是背诵,对,就是死记硬背,在背诵中理解、消化、运用。
小学六年加上初高中六年,背诵过的课文和古诗词总字数没有过万也有八千,有些篇章深深烙刻在记忆里骨子里,当时的孩子们也不知道那有什么用,就知道考试要考,考不好老师打完还要通知家长一起打。
那一阶段的教育“黑历史”,在当代教育简史中是被当作反面教材记录的。
但林奥此时此刻还有点感谢当年语文老师严厉到近乎苛刻的教尺,外加她自己是真的喜欢,不然这些经典的古文化,也不会成为她随时随地就能条件反射出来的机械记忆。
七言绝句、唐代蜀地民宅飞檐、下雨,能成为精品流传至今,还是初中年纪开始接触学习能理解的,那必定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林奥自己并不清楚,她当时大脑瞬间展现的信息组合和逻辑运算能力,是远超当下受教育人类90%水平以上的,也就是老话中的“活学活用”。
在“子曰”系统教育服务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多依赖的是必要条件的充分性,并且已经习惯性的要进行网络系统的核准,来确保答案的准确可靠,所以答题速度根本不会像林奥这么快。
在“子曰”时代的理念里,林奥这样作出判答的流程和行为,是极为冲动和鲁莽的,而且错误的风险性极大。这样的理念的前提是,年轻新人类们的大脑,并不曾刻意的用来记忆和储存系统性的基础知识,更多用于分析和判断。
比如如果非建筑领域专精生的话,他们可能无法一眼判断出那是唐代的建筑,需要查询验证。再比如七言绝句不一定是古诗词,有可能是近现代的,就算有古代建筑出现也并不一定就能判定是古代诗词,所以势必需要获得更多的线索来保障逻辑分析的精准。
这样的理念也是很有道理的,但在林奥这里根本不是问题,她的知识储备都在记忆里,随时调出随时精准比对。
这也并不意味着她是就是个天才学霸,只是碰巧这种答题的模式,跟她的性格阅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优势特别契合。
(本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