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在打卡群与老师的一段对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女儿打卡题全对,她发了一个十分夸张的表情说:“自己全对了,高兴的快要晕过去了”。
老师顺势说:“哈哈哈,你可实在是太优秀了”。
女儿毫不推辞与客气说:“是的呢”,她还加了发了一颗红心。
其实这次打卡只有三道题目,题目并不难,这件事情在别的孩子那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女儿做全对了,她自己认为很难得,所以她说她高兴的快要晕过去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女儿感受幸福的门槛,比别的孩子要低一点,她似乎更容易满足和快乐。
记得女儿上小学第一次考试回家之后跟我说:“妈,我们班谁谁谁今天考了98分哭了”。
我当时心里还挺高兴,心想她肯定要比98高她才这样说啊,所以问她考了多少。
她满脸乐呵的说:“我考了96啊”,然后没有下文,完全没想着要与那98分有个比较,自己的态度要与那个孩子有个比较。
那一刻我就知道女儿不是学霸,至少她缺少学霸那种不服输,一定要当第一的钻劲儿,同时她也不觉得分数在后面有什么难堪,至少她不会为了考多少分掉眼泪。
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讲到先天气质的4种类型。其中有一种是乐天型:善于语言表达,容易满足,做任何事以快乐为导向,碰到困难容易退缩。
还有一种是激进型:学霸中的战斗机,天生的自信,一定要在群体中走在前面,天生的领导气质,做事以目标为导向。
显然女儿属于较典型的乐天型,而女儿所说的那个同学经过几年的观察,确实属于激进型,成就动机非常强。
如果在以前,我可能会强迫女儿像她同学那样,要有强烈的好胜心。我知道要改变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很难,除非她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他人对她的认可。
所以我在女儿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鼓励她每一点小进步,但我从来不奢望她在学习上成为最亮的星。
前辈同事告诉我很多次:作为教师,教育孩子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见了太多优秀的孩子,很容易把最好孩子的标准加在自己孩子身上,当孩子达不到的时候,就会满心的失望,就可能会对孩子更多的指责。
我想我比较幸运的是我能够接纳女儿和别的孩子性格的不同,也能够接纳一种性格和另一种性格的优势不同。
当我在学习性格色彩之后,我让女儿测了性格卡牌,和我预想中的一致,她乐天的红色居多,而目标感和动机感的黄色很少。
到底哪一种更加快乐幸福呢?其实哪一种优势走到极端都是非常大的伤害,比如乐天型的优势是乐天快乐容易满足,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过当就是缺乏目标和力量感,成就动机弱。
对于激进性的孩子,目标感和内在动机强,容易取得好成绩,过当是太注重自己的成绩与目标,而忽略过程中做事的方式和他人的感受。
成长便是每一种性格尽可能发挥优势,而避免性格过性格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阻碍。
我开始训练引导女儿的目标感和条理感,开始让她学会建立小目标一点点去做,但我从没期望她马上就变为目标感和动机感十分强的孩子。
我仍然感到高兴的是,她目前没有把成绩的好坏和她自己这个人是否成功画上等号,好比别人考了98哭了,她只考了96,她并不觉得难堪一样。
当我在读《去你的,小情绪》时,说到了摆脱负面情绪的9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接纳原本的自己:要宽容的对待自己,让自己从“要完美、要讨好他人,要更努力,要更快、要坚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显然女儿目前的状况是宽以待己,她没有强加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猜这个特点在很多家长那里会是要不得的短板。
我也不认为这是优点,但至少我能接受她的状况。
我一直认为现在教育的焦虑到了白炽化的程度,太过注重考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工作,取得多么耀眼的头衔,结果是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学习,没有玩耍的时间,没有自我消化的时间,没有闲下来发呆的时间。
我并不认为好成绩不重要,但我想一个孩子的幸福感更重要,纵然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但如果不知道感恩这个世界、不知道欣赏他人、不知道悦纳自己,那我想这一生的幸福体验感就会少很多。
在书中9个小习惯中,还有一个技能是“俯瞰时间的长轴”,我想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孩子的50年,80年甚至往后看100年,我会发现其实很多我们今天看重的后续不重要,而我们今天忽略的后续却至关重要。
我们都能说自己爱孩子,但懂得比爱更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不强迫她立刻成为别的其他人的性格,我想这是对孩子尊重的起点。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要一条鱼去爬树,那条鱼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笨”。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鱼有鱼的快乐,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看它喜欢的风景,那风景可能与在高高的树桩上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但可以确定也会是人间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