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就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对别人的提议进行否定。
常常把“没有吧”、“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类的说辞挂在嘴边,或者他不会这么直接讲,但他所表达的内容,就是跟你要完全不同,或者间接的去否定你。
他们喜欢靠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每次当别人说了一句话,他们总会习惯性地唱反调,用尽所能去反驳别人的意见或观点,甚至过分到,他前面说“猫是黑的,后面又会因为你的观点上的调整,他又瞬间会改变说:猫是白的。”总之,就要跟你不一样!来验证他是对的!
在交谈中,总是上纲上线,脱离话题,情绪化地跟别人打嘴仗。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病理性诡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杠精”。在心理学上,这类人群往往被称为“反驳型人格”。
“反驳型人格”也被称为“对抗型人格”。这类人群总是喜欢和人唱反调,不管他人说的对与不对,习惯无视、忽略、曲解原本逻辑,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别人说东,他就要唱西,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他们深信所有人都要敌视自己,坚决不反省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提不出什么实质和有价值的观点。
“反驳型人格”的特征不是无知,而是以智慧之名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无知。即使你在说“1+1=2”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顺着你的话去掰一掰手指头,他们只会问你:凭什么你说的是对的呢?
他们为什么总想反驳别人?
1.防卫式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解释这种行为,叫作“攻击型防御机制”。习惯性反驳是“防卫”的典型表现,其背后藏着的是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反驳其实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
2.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善于逃避责任,希望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别人,或是客观因素,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3.好胜心极强
有些人习惯性反驳,只是享受赢的感觉。因此,无论何时,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反驳,都想要争个高低。他们不是为了做好事情而争论,而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反驳型人格”的人会在与其他人做比较中来认识自己,这个过程也会给自己带来很丰富的情绪体验,他们在比较过程中会获得优越感或自卑感,当获得自卑感、不愉快时为了保护自身,会下意识地选择反驳别人,让自己重新获得优越感。
如何面对“反驳性人格”?
1.认知不同,争论无用
就像两个人去爬山一样,有人爬到了山顶,所见皆是天地辽阔;有人爬到了半山坡,只看见眼前树很多。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的风景自然也大不相同山顶之人哪怕费尽唇舌,也很难向山坡之人诉说,山顶的风景有多么壮阔。话要和懂的人诉说,洒要对的人举杯共酌,认知不在一个频道,不如悄悄转身各自安好。
2.越能接纳,越是强大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脑海中能够同时存在看似对立的观点。”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变得包容,能够接纳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之时,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能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前行,脚下的路也会变得愈发的宽阔。人这一生很长,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听到一些自己不喜欢或不认可的声音。不必为此焦虑忧心,不妨试着尊重那些不同,把它当做成长蜕变的契机。
3.愚者善驳,智者沉默
人生路上难免听到些不中听、不顺意的话,反驳是本能,能克制住反驳欲却是本事。愚者用言语辩驳,智者在沉默回击。中国有句古话:“大辩不言”。面对别人的质疑或冒犯,你说一千道一万,也未必能让人高看你一眼。比起言语上的反驳,你的行动更有力量。把那些试图说服别人的时间省下来去打磨心性,去创造更璀璨耀眼的成绩。当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时,你的实力,胜过任何言语上的辩驳。
4.从容看人,坦然做事
世界何其大,想法何其多,何必非要和不同频之人论个高低对错。你有你的繁花似锦,我有我的自在宁静,那些无谓的争辩,只会让人输掉了心情,耗尽了精力,疲惫了自己。不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执着。
《庄子》有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认知有差异的两个人越是争论越是心力交瘁,不如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时间和能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放过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