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篇上》中记载孟子游说梁惠王,颇为有趣:“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说,对于梁惠王而言,推行王道,关爱子民其实并不难,不过是等同于为长者按摩推拿一下而已,却能轻松得到天下民心。并非手挟泰山跨越北海那般无法做到,难于上青天一般。孟子不仅见识高人一筹,主张推行仁政,实践王道。还善于在讲话中循循善诱,用妙趣横生的比喻、寓言或故事,阐述深刻的治国执政理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
能不能为,要看目标如何,有时非人力所致,比如挟泰山以超北海,只有神仙才做得到,凡人恐怕空手都难横渡北海。但是有些事情不过举手之劳,比如为长者折枝,只要正常人,做起来都轻而易举。
愿不愿为才是关键。能力再强,不去作为,也难有成就。一个力能伏虎的猎人,不去猎杀老虎,如何体现真实的本领。一个武艺高强的侠客,不去江湖历练,如何领袖群伦。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去著书立说,如何显示深刻见解。愿为,是成事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只有努力为,才知道有没有为的能力,有没有为的办法。
当能,有些人不愿为,是懒于为。为,总是付出代价,花费时间精力和心血,会遇到困难和险阻,碰到挫折和不快,谁都打心底喜欢安逸,喜欢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这是每个人心中潜在的希望,可惜幸运只光顾默默付出者。
有些人不愿为,是不屑为。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为了实现个人欲望,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而为。有些人为了做官,可以摇尾乞怜;有些人为了挣钱,可以匍匐在地,有些人为了成名,可以泯灭良知。只有极少数人不愿为世俗目标而为,比如老子,比如庄子,他们把一切都看透看穿,只好无为而为, 对所有的事都不屑为。
所谓求仁得仁,目的决定行为。不是不能为,是愿不愿为和如何为的问题。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自己在乎的事,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取舍作为。想要人前风光,高人一等,就去趋炎附势、摧眉折腰,奋力攀爬。或者锱铢必较、利欲薰心,夺取财富。想要精神富足,心中无忧,便可潇洒不羁、任意东西,或高卧雪山,或云游海上。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所需为何,冷暖自知。世上多数事,非不能为,实不愿为。让一个在官场上热闹惯了的人去过清冷的生活,是无法适应的。同样,让一个寄情于山水之人,整天迎来送往,虚情假意,必是无边的折磨。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安其心,世界当如此,世界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