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进击的烟云君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一种状况,当我们想要努力做好一件事,并且为之付出了努力之后,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令我们满意,这让我们感到苦恼而又无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你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是什么?
事实上,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注意力转向问题的根源,一个是“想要”,一个是“结果”,“想要”表示我们的心理欲望,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过一个“欲望理论”,他将人的行为动机分做三个层次:“需要、要求和欲望”,其中“需要”和“要求”是外界层面的动机,比如上级安排给我们的工作,并规定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是“需要”,也就是不得不做。
1、“欲望理论”
“欲望”则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美国的哲学家艾尔文认为,欲望的产生是人们在某种观念指引下产生的对某种对象的占有欲,它受人的理性和感性思维共同作用,支配人的行为。艾尔文提出:人的体内存在着一种生物刺激系统“BIS”,BIS对于我们的欲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想做,什么不想做,但是无所谓对与错。
所以从艾尔文的“欲望理论”来看,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时,这件事情的动机有很多:一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比如父母希望我们毕业后进入体制内,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我们选择报考公务员;二是这件事在客观条件下不得不做,比如公司安排的工作;三是攀比心理作祟,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主观上想要做成这件事,比如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一个月内要读完十本书,为了攀比,我们的心中也设下读完十本书的目标;四是我们本身就想要做,即喜欢某一件事,比如我们喜欢跑步,于是我们设定了三十天连续跑步的目标。
2、“驱动力模型”
事实上,对于我上面所说的这四种动机,已经有一种模型来解释,这个模型就是“驱动力模型”,所谓“驱动力模型”,就是以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为横轴,正向原因-负向(消极)原因为纵轴建立起来的一个评价模型,它反映了一个人自身动机的强弱,一般来说其强弱规律是:内在正向﹥外在正向=内在负向﹥外在负向。
这四种驱动力中,外在正向、外在负向都需要获得外部反馈,我们才会得到满足感,一旦这种外部反馈被切断,我们就会失去驱动力,而对于内在负向驱动力,我们时常会处在深深地自责、恐惧之中,而这种自责、恐惧则会驱使我们想要逃离当前的环境,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只有内在正向的驱动力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性驱动力,它不需要接受外界的反馈,而且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3、如何保持驱动力
这种内在正向的驱动力也可以理解为“我喜欢,我就做”。比如我喜欢读书,那我就去读书,无所谓功利性。那么,是不是有了这种内在正向驱动力后我们就能将一件事情做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内在正向驱动力也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会被消耗的心智资源,因此我们要学会对内驱力进行管理,而保持长久内驱力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养成一种固定习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当习惯养成后,内驱力便不会再被消耗,于是这部分内驱力又可以用来养成另一个习惯。当然,养成一种习惯的前提是你的内在正向驱动力足够支撑你度过“枯燥期”。
你在做事时真的保持专注了吗?
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时,我们能否成事的条件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内因,即我们能否专注于我们所做的事情上。
1、“表现=潜力-干扰”公式
美国一个网球教练高威曾经给出过一个公式:表现=潜力-干扰。
那是1975年,网球教练高威公开宣称找到了一个方法,可以让人在20分钟内学会网球,但是当时人们都不相信他,认为他只是一个江湖骗子。
为了揭穿高威的骗局,有人找来了20名完全不会打网球的人,要求高威在20分钟之内教会他们打网球,而且全程现场直播。高威接受了这些人的挑战,第一位上场的是一位女士,她完全没有接触过网球,甚至连拿网球拍的姿势都是错的,而且由于是现场直播,这位女士心理素质比较脆弱,非常紧张。
当时为了缓解这位女士的心理状况,高威对她说:“不用担心握把的对错,也不用去关心步伐问题,你只需要集中精力接球,接中了就说‘击中’,没有接中,就说‘飞弹’。”
结果,让人没有料到的是,随着不断练习以及集中精力,这位女士“击中”的次数越来越多,到后来几乎每一球都能“击中”。
这位女士之所以能在20分钟之内学会网球,就是因为她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网球练习之中,由于专注于练习,干扰因素就少了,于是她的表现就好了。这也是高威“表现=潜力-干扰”的公式的由来。
显然,“表现=潜力-干扰”这一公式反映的是专注的重要性,在潜力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只有足够专注,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2、干扰因素
那么,这些干扰都有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专注力的呢?
事实上,干扰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就是生活中的一切诱惑,比如电子产品、美食等等,而内部干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自我评价”、“完美主义”以及“急于求成”。
自我评价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来,比如当我们制定了一个跑步计划,但是几天之后,我们发现体重并没与因此下降时,我们会进行自我评价,是不是计划有问题?是不是有另外的减肥捷径?每天跑步有没有意义?
对于完美主义,它是一种非常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做一件事之前,完美主义者总是将最终的结果想的非常完美,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完美”又是很难精确度量的。有的完美主义者因为害怕见到不完美的结果,甚至干脆选择逃避,而且在做完一件事后,由于他们的任务太高,他们很难获得满足感,认为这件事“没有做好”。
内部干扰的最后一项是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急于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他会在过程中犯下很多不该犯的错误,以至最后没有把事情做好。比如,我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在写作之前,我已经列好了大纲、细纲,也就是说我只需要跟着大纲、细纲走就行了,按时由于急于求成,我时常会将下一章的内容压缩进上一章之中,以至于最后情节过快,叙事没有了节奏,整本小说的可读性大大降低。
3、如何保持专注?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如何才能保持专注呢?
这里有三个方法:一是保持警觉,当我们做一件事时,一旦我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就应该及时纠正过来;二是远离社交媒体,由于电子产品的泛滥,我们的注意力被电子产品过多的占据,以至很难静下心来,所以当我们做事时,我们最好远离社交媒体;三是多练习冥想,进行有效地意识训练,这对于专注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你有自己的奖励机制吗?
当然,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并且专注于其中之后,还必须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这是保持长久动力的源泉。
比如,我们之所以喜欢打游戏,就是因为“反馈周期”短,我们的每一个操作,都能获得系统的反馈,所以当我们得到系统的奖励时,我们就希望获取更大的奖励,这就是一个人的欲望。因此,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必须在这种反馈机制上下功夫。
1、细分为“小目标”
这里说的“小目标”可不是王健林口中的“挣他一个亿”,而是将一件事分成若干个步骤,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具备完成一个任务的能力,因为它看起来过于庞大,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将这个任务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并且设置多个时间节点。
当我们着眼于小任务时,我们的心理压力会低很多,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2、建立“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在学校时,校方会为成绩好的人颁发奖状,比如在公司,业绩好的员工也会得到工资的提升,这就是“奖励机制”。
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以建立个人的奖励机制,当我们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可以奖励自己吃一顿美食,或者打一把游戏等等。
当这种奖励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都会得到一个“正向”的反馈,然后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并最终做完全部任务。
总而言之,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为什么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一是内在驱动力不足;一是缺乏专注力;三是奖励机制的缺失。所以,只有在内在驱动力上下功夫,并保持相当的专注力,然后建立奖励机制,我们才能够做成一件事情,并且得到令我们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