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个年,眼瞅着自己离“三十大关”又近了一步,而这一年我仍旧是如过去许多年一般,没着没落的,内心说不焦急,那都是骗人的。记得去年好像在当当里借阅过一本《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当初看了一半,记得当时应该是很赞同里面的内容的,于是便索性再次找了出来,想要看看我究竟是怎么剩下的。
除去附录,全书一共7章,很直白明了地把问题剖开来放在读者面前,也算是比较全面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哦不是,应该说,作者在第一章里就已经回答了我想知道的问题,而在后面几章里,则是在像一个真正的老师(好像吴迪一直都被称为老师来着)那样,针对第一章里所提出的那些问题,给出她的解决方案以及行动策略。而今天,我只想说说有关第一章。
有关我自己的问题:我是怎么剩下的。书里给出了几个原因,我一人独占4/5:1.态度消极,并没有认真耗费时间与精力去考虑“脱单”这件事;2.被家人照顾的太好,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对“另一半”的需要;3.自相矛盾的择偶标准;4.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
首先从“态度”方面去看。看了这本书以后反省了这些年来的经历,觉得我在“求偶”这方面所做出的的努力微乎其微,不仅没有充分发动身边的朋友熟人去帮我留意,甚至连我自己都没有很认真去观察每天能遇到的人里究竟有没有合眼缘的,可以去认识认识、聊一聊。同一栋楼里有大大小小14个单位,超过一半的人在中午会选择到食堂去用餐,而每天我竟然真的是单纯在“用餐”。而平时的娱乐活动时间,不论是在图书馆、电影院,甚至在火锅店,我也都从未留意过隔壁的那群人里面是否由那么个人他能够满足我的所有幻想。
其次,是“被照顾的太好”。自毕业后我就回了家所在的小城市,吃在食堂,住和爹妈在一起,每天不用操心房租、水电等问题,电灯坏了有爸爸给我修,淋浴喷头坏了妈妈会叫人处理,我每天要做的除了飘去单位上个班以外,什么都不用想。用吴迪的话来说就是“脸上无不洋溢着安详的神情,因为被照顾得太好了,也不寂寞,眼睛里没有渴望”。而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前面所说的“态度”问题的原因之一。
再次,是择偶标准。以前有关系好的同事问我对未来另一半有什么要求,当时说不上来,但是反观这几年来的相亲史,发觉自己其实还是挺矛盾的。积极上进精明能干的,我嫌他生活无趣又不够真诚;吃喝玩乐潇洒人生的,我又嫌他不知上进未来渺茫。姐姐常告诫我说,需要弄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凭空假想一个完美伴侣。
最后,是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许多年来我一直自诩过得多姿多彩,现在坐下来想想才发现或许我一直以来的认知是错的。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画画、刻章、做手工、看书、看剧,这其实都是同一种生活方式,看书与看剧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
以上种种,终于,最终被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