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提倡信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个人征信政策来。以前你可以说信用没什么用,但是现在你不但不能这么说了,还要避免你的信用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信用还是你的“金融身份证”。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信用,而个人的信用是怎么一步一步资产化的。
“信用”这个词的英文credit,来自于拉丁语,它就是“相信”的意思。其实债务关系的背后就是信用,也就是说你会相信对方还本付息的承诺,换一句话说,这个承诺是一种抵押品,一个人和一个机构的信用就是对于你做出的承诺的估值,你的信用越高,这个承诺的价值越高。古人所谓一诺千金,背后的金融逻辑即在于此。
为什么说信用就是资产?
“信用是钱”这个概念在中国,其实还不是那么普遍,很少人会想到,一个人会因为偶尔的信用卡逾期,水电费没缴这种事情丢了工作。但是这不是杜撰的笑话,就拿美国来说,美国有60%的公司,在雇用员工的时候,会去调用个人的信用评分FICO,分数低的,即使你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也拿不到offer。如果我们说信贷是突破自己资金约束的杠杆的话,那么FICO这个分数就是评价一个人杠杆能力的指标,分数越高,就代表着你的贷款额度越高,利率越低,消费能力也越强。
明清以后,北京城里最多的就是当铺,当铺的常客不是你想象的穷人,而是官员。明清两朝公务员的工资很低,尤其是京官,又没有外快,一旦碰上家里有事,就只有拿东西到当铺去换钱了。久而久之,当铺开始对一些名声好,有潜力的官员实施“信当”,这个官员可以弄一个大皮箱,里面塞点不值钱的东西,锁好加封,送到当铺,当个千儿八百的。但是到了期以后,你必须去赎买,否则名声就坏了,京城的小圈子是很容易传开的。
你仔细想一想,这种所谓的“信当”,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无抵押品的“信用贷款”,信用卡也好,蚂蚁花呗也好,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用你的承诺去换取资金的周转。所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美国还是中国,个人信用杠杆的意思是,个人积累的名誉和信用可以进行资本化来换钱。
但是,尽管个人使用信用杠杆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这种纯粹的信用贷(无抵押的贷款),并不是常态。形形色色的抵押贷款占据着历史的主流,比如说古玩字画、土地房屋,甚至有把妻妾子女作为抵押品的。在社群经济比较火的现在,信用依旧很重要,如果你给别人你不可信的印象,那你就很难赚到钱,反之别人很信任你,那你做分享带货的话,一定可以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信用的认知还不够普遍,希望所有人包括小朋友都可以从小有信用意识,避免以后需要用到信用的时候,却被告知不足,这样就很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