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总是会用”我觉得世界上很难再有什么事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了"这句话来形容第一次读完《三体》时给我的最大感受。我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起到的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体现。这意味着,它向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的世界,一个在我们过去极其有限而又匮乏的知识和经验中从未有过的一个新世界。而这件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你的爸爸,飞起来了!
正在读《Sophie's World 》,起初当索菲接到一些奇怪的白色信封,其中有一封信里面,引领索菲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两岁的托马斯和他的爸爸妈妈在厨房吃早饭,当妈妈转向水槽的时候,托马斯发现爸爸竟然飞起来,漂浮到天花板上了。托马斯感到很惊讶。但是,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会看到爸爸飞起来,并做出一些非常奇怪的的举动,这让他渐渐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如果这时是妈妈突然转过来看到这一幕,她一定会惊吓的尖叫起来。那么为什么托马斯和他的妈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答案是因为:习惯。
成人之所以会逐渐丧失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因为他们习惯用过去习得的经验来看待这个世界,久而久之人们会将这种认知习以为常,最终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是理所当然,而忘记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漂浮在整个宇宙中的。
流动的河
与马东所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往往记得自己在一条船上,却忘了自己在一条河上。越长大,我们越认为这条船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却忘记并忽视了更多可能存在的真相。而这种习惯性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几乎是将自己囚禁在了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而不自知。而与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相比,虽然客观上都生存于生命的河流之上,对于他们各自而言,却是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我之所以说,我觉得没有什么能再轻易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了,其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意味着我原本生存的狭小的认知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是巨大的拓展,并且将我从船上唤醒,让我对自己的狭隘与无知有了自知。自此,我的世界将有无数的可能性,对于任何超过原有认知的东西不会感到奇怪。
我以前通常会把"一切皆有可能"作为一种勉励自己勇敢尝试和行动的标语,但是却从没想过,这种"皆有可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常的理解更多的是可以认为,是一种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可以创造实际价值的可能。现在想想"一切皆有可能"原来也是在剧透我们的无知,因为不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事情太多,不知道的太多,多到有无数种可能。
终极真理?
前段时间,由于我好奇美国人民都看什么书,于是在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单上找到了一本书来泛读。书的名字叫《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 》。作者提到了一个比较颠覆大众认知的观点,他说不要太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因为很大程度上,都是错的。下一次你更正了你的观点,不代表你就真正的正确了,只是这一次比上次错的少了一点,而每一次都只是比上一次错的少了一点而已。
这让我想到了,"终极或者永恒的真理到底存不存在?"的问题。大抵上,真理只存在于一个一个的时间片段上的,而时间是一直流动的,我不知道时间是否会有终点,但如果有的话,大概时间终点的那一个时刻的真相大概就是所谓的终极的真理了吧。
每次少错了一点,可能就是每次向真理更接近了一点。
你会想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什么也不能相信了。我们当然需要做选择和决策,而这些决策和选择必然是基于现有认知而做出的。
求知欲和绿灯思维
以上所说的两点是对于认知事物应该做的心态上准备和心理铺垫。当然,了解到一个观点很容易,真正的理解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是不容易的。因为"听过"和"真正理解"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而理论和实践之间也是需要方法的。
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时刻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多问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同样重要的是,要有绿灯思维。人们通常会对不用与自己意见的声音,第一反应是反驳。也叫作习惯性防卫,而打破这种习惯,保持一种open -minded 的心态,听一听多方的意见才是一种更好的策略,而不是全盘否定,拒绝沟通,而盲目自信。事实证明,你很有可能是错的。你不一定要全盘接受,但是补充更多的角度和意见是有助于让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更加完善的。
我的爸爸,也飞起来了…
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与对真相的求索必然是要穷尽每个人的一生的。做一头好奇的猪总好过于做一头总是受惊吓的猪吧。
所以,如果现在是我看到我自己的爸爸飞起来了,我应该也会大叫,但大概是不至于太过难以接受的。希望你也不必太过于难以接受,因为也许我们都是外星人,我们都会飞,只是你还没有触发到你"飞行基因"的机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