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明星产品,它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社交生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几分钟内变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小小的朋友圈,似乎把全世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是,它又像一个笼子把我们的生活硬生生的绑架了。笼子里,我们如一个个戴着面具的演员,经常迷惑了别人又迷失了自己。
近日,一好友更新朋友圈状态为:“为减少焦虑状态,关闭朋友圈近两个月,重新打开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想关注的人是谁,很多事在耐心等待后逐步走向正轨。”我其实和他并不熟悉,相互加了好友后嘘寒问暖了几句,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但都在朋友圈默默关注着对方,彼此偶尔点个赞,或者评论几句。
看到他更新的这条状态,我开始反思自己。每一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都是打开朋友圈,不断的刷新,生怕每一条重要的信息和自己擦肩而过。看不见好友的状态,心里总是空空的,就像吸食鸦片一样。
我也会经常发朋友圈,心里渴望更多人的关注,期待着好友的评论和点赞,总是隔几分钟就刷新一下。看到有点赞的,就像捡钱一样高兴,内心很满足。没人点赞,心情就会很失落,像丢掉什么东西一样。吃饭、走路、上课、睡前、开车、甚至上厕所……大家都在刷着朋友圈,等待着点赞和评论,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有时看到N条回复提示,兴冲冲打开却发现只是你点过赞的他人状态下共同熟人的回复。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中了一种叫“朋友圈”的毒,很多人还中毒不浅。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朋友圈又发来了消息:“马上国庆节了,发一块八角八红包给我买个苹果吃,可否?红包大小不重要,看的是人气。是好兄弟就不要装作看不见。”发这条消息的是高中同宿舍的同学,关系还不错,但是每当看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总是弄得自己哭笑不得。首先,一看消息就是群发的,别人就会觉得你对他不够在意或是不够尊重,记得14年春晚,郝云创作了一首名为《群发的短信我不回》的歌曲,直接戳中人们心中的泪点。其次,如果别人很忙,抽不出时间来回复你,是不是说明你们的关系不够铁,反而回给彼此留下误会,影响感情。其实大家在私底下都是很要好的兄弟,不必为此小事伤了和气。
朋友圈像是个大杂院,所有人都在说着话,哼着小曲儿。有秀车秀房装土豪的,有半夜睡不着发美食照片的,有秀恩爱秀自拍的,有微商打广告拉营销的,还有每天发鸡汤,教你如何成功的。打开、点赞、评论、楼下保持队形……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一层层迷宫,让我们不知道该去向哪里,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一方面的投入太多,消耗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必然就会减少少。记得有一次添加了一个教员的微信,每天他都是会发几十条朋友圈,多是心里鸡汤一类的。每天光是花在喝鸡汤上的时间就不少,鸡汤再鲜美,也会腻。没过多久,大家都把他的朋友圈屏蔽了,后来我们都称他为“鸡汤哥”。再多的鸡汤,你不自己去思考,去行动,也不会给你带来正能量。
把时间用在自己需要的事情上,显得尤为重要。不读书不思考,大脑被一望无际的朋友圈信息包围着。我们都天真的以为通过点赞和评论就能维系彼此的感情,以为发送一个拥抱的表情彼此就能感受到温暖,其实不然。给自己的朋友圈做做减法吧,你会发现,隔壁大爷的阿猫少了你的关注一样蹦蹦跳跳,领导的女儿没有你的投票一样能拿第一,没有你的点赞同学一样每天晒美食、秀恩爱。
作为社交工具,朋友圈看似拉近了所有人的距离,让我们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业界大咖、行业精英,实则不然。今年参加一次新闻培训班,来讲课的老师大多是新闻界的名流,一位中央某大媒体的老师讲完课后留下了电话号码,恰好手机号就是他的微信号,我胆怯的选择了添加,并附上“X老师你好,我是培训班XX,”的验证信息,不一会儿就添加成功了,我小心翼翼的和他聊了几句,请他日后多多指导,生怕耽误了老师的时间。从那以后,X老师发的朋友圈我都会去点赞,目的自然是想引起他的注意。几周之后,X老师的朋友圈就把我屏蔽了,当时没搞明白原因。后来终于明白了X老师为什么要把我屏蔽,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差了不止一个高度,眼界和见识也不可同日而语,他发的每一条朋友圈,我都无法理解他的观点,无法引起他的共鸣,只是默默的点赞。对于他而言,我只是他朋友圈的无用社交。近来,网上一篇很火的文章叫《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大概讲的是:在你还没有足够优秀、足够强大时,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与其花时间去攀附那些距离很遥远的人 ,还不如静下心来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
尼采讲过:“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在浩如烟海的朋友圈信息中,我们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把朋友圈化繁为简,清理掉多余的信息碎片,把大好的青春时光用在刀刃上。在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全媒体、云计算等新科技、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不忘初心。朋友,是时候给朋友圈做做减法了,让自己多静下心来阅读,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被朋友圈绑架,才能更好的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