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解读为山、为止、为根,还可解读为“恨”。看卦画,绵绵重山之象。
“艮”,卦象是山,古时候交通不便,喻停止,卦德是止。卦德又作根,为基,为始。伦常为少男,指还没成年的小孩子。在“艮”的形成流变过程中,还可解读为“恨”和“狠”。
“震”、“艮”,动静,也是行止。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在华夏文明中,初生婴儿,至纯至洁,至仁至厚,故称赤子之心。不失赤子之心,就是至圣至德。“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蛰,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这是“艮”卦最好的注释。所以《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象》曰:君子以“艮”思不出其位。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做到这一点还要到七十岁以后。孟子说他善养浩然之气,执中致和而已。知止,便是信了天命,知道哪些才是此生所求,哪些不过是过眼浮云。由此可见,践行“艮”的理念,极大光明。
“艮”卦爻辞有一种译法极其风趣,不妨看看: “恨他的双脚,恨他的背;恨他的小腿,恨他的肺;恨他的全身心肝脾肾胃,恨不能拿脚踢来拿刀剁;瞧他那副可恨的嘴脸。打住,恨亦有道,绝不能这样。” 正所谓“知其所止”,善莫大焉。
【说明】
1、上文中的译文极少被关注。黄玉顺先生在周易古歌考释中将“艮”解作“恨”。
2、传统译文,艮直译为止,大意是:戒妄行,戒妄言,依照敦厚的品德当止则止,其道光明。
3、帛书周易,艮写为根,译为基础。译文大意是:脚下有根、腿前有根、腰旁有根、全身有根、说话有根,打好敦厚的基础,其道光明。
4、比较上述译文,我们发现尽管对艮字的解读不同,但微言大义处,彼此大同小异。客观上说,做恨讲,画面感最强,更近人情,也更符合爻辞的通篇解读;做止讲、做根讲,差别不大,说教味儿比较浓,全文解读更趋晦涩。
5、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止”、“根”同义,这其中的象征意味非常值得关注。什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今人普遍以相貌、权势、财富、学历、职务、实力、成就为根,更有生物学家提出以基因改良为根,但圣贤的眼光却以“止”为根,“知止不殆”。其认识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大学》中著名的六次第“止、定、静、安、虑、得”,止为德之首,这是千古养生修身的心诀;佛门讲戒定慧,法门虽有不同,但意趣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