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饭馆点完菜,但是菜的味道很不合你的口味,你没吃几口便买单离开了那家饭馆。
假如有一部新的电影今天首映,你花了88元买了电影票,当然你认为这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不幸的是在电影开场前你不小心弄丢了这张票。现在,你会再花88元补买一张票坚持去看这场电影吗?
再或者你入职一家公司,工作三个月即将转正,但心里总是隐约感觉工作内容和自己预期不是很符合,转念一想,既然已经工作三个月而且马上转正,放弃岂不是可惜了,于是选择了继续工作,结果做了一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仅会对当前的情况综合考虑,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过去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在做选择时,这些投入就会成为干扰我们的因素。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来都来了”,当我们节假日新到一个景点,发现景区除了人挤人以外,景色也很一般,大失所望,这时候肯定会有一个长辈或者同行者站出来说道“来都来了,既来之则安之”坚持游玩景区,结果却是自己心里明白体验极差,身心疲惫。
从沉没成本原理来讲,你到景区的车费、门票费用以及时间,与你游玩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已经花掉了。如果你真不喜欢完全可以离开景点,找找当地美食,找个小店喝喝下午茶,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制药公司,他们曾经辩称,制定超高的药价是为了收回制药研发成本。用沉没成本来看,他们实际上是把负担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制药成本已经沉没了,他们会在市场上赚取一切能从新药那里获得的利益,毕竟大家并不能充分理解沉没成本的概念。
经济学家有句座右铭,我们可以借鉴:你未来的生活从此刻开始,昨天发生的所有事都无法挽回了,为倒掉的牛奶而哭泣无济于事。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投资领域的名词“止损”来避免沉没成本。
止损,通常也称“割肉”,通常更多的用在投资领域,是指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产生的一种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为目标设定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让我们无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触碰到了这条红线,就需要立刻做出改变。止损思维能够让我们及时停止当前行动,避免后面产生更大的损失,在摆脱沉没成本这件事上,止损思维尤其重要。
当你花了88元买票,却发现电影极其令人失望,后面也不可能变得更好,这时你一定要走出电影院,一定要离开;当工作不符合预期时,设定止损线,再干一个月,如果还不符合预期,立刻换工作;当你正在追求一个心仪的姑娘时给自己定一个期限不是什么坏事,不要因为自己苦苦追了一年或者两年而不忍放手,她喜欢你的话是不会让你如此纠结的。
在错误的路上,停止就是前进。
纠缠于沉没成本是我们不愿割舍自己之前的投入,而这种行为则会导致我们在做决定时无法保证清醒的头脑 ,换一种人设向自己提问也可以避免沉没成本。比如你现在持有某只股票,它正处于下跌通道中,而你在止损出局或者继续持有等待反弹间犹豫不决。你咨询朋友也没用,朋友建议你出局,你自己肯定会找出一大堆反弹的理由,而朋友若劝你继续持有的时候,你又会认为是在安慰你,没多大用处。你因一个选择犹豫不定时向朋友争取意见时,对方给到你的往往不是最真实的意见,因为朋友在回答问题时会顾忌到你的情绪。这时候自己不妨换一种人设问自己,假如再给你一笔钱,你仍旧会买这只股票吗,如果你回答是否定的,那你还不赶紧抛售等什么呢。
当然将沉没成本用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死搬硬套也会犯错误。当你和领导一起出去游玩时,领导说来都来了,你敢走吗?你肯定不会走,因为只要有点脑子的人知道走和不走之间的收益差;当你和心仪的女生一起看电影时,发现电影非常无聊,你会中途离开吗,当然不会,你甚至还会表现的很开心,女生问你“喜欢这部电影吗?”,只要智商不是负数的男生都会说:“嗯,不错,挺好看的”。你要真敢离场,那我送你“勇士”称号。
在沉没成本面前,最大的障碍是情感,可以用价值衡量的相对来说容易克服,对于情感来说是无价的。例如按照沉没成本来讲,糟糕的婚姻关系应不应该继续维持,因为那些时间和精力已经沉没了。再做这个决定时需要慎重,以后是否维系这样的的婚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对于感情而言,过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价值的,那么它在未来可能也会有价值。
本文所说的沉没成本是让大家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只有意识到了沉没成本,我们才能针对性的去摆脱和调整。大部分情况下成本不仅给我们带来不了任何价值,反而会影响我们对当前决策的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