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今天高考。1995年7月7日,我跟今天的学子们一样,迎着盛夏的朝阳,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得不说,高考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如今过去了整整25年,高考那三天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那时候的私家车就是自行车。一大早,我跟母亲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奔赴我的考场。考场在市一中,离家不远,骑自行车大约15分钟就能到达。我们来到一中时,门口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考生和家长。我穿过人群,径直走进学校大门,没有回头,更没有什么给自己鼓劲加油的动作,就直接走到提前一天考察过的考场门口。有监考老师在门口,核对了一下准考证,就放我进了考场。我的座位在教室最左边一排,从前数第三个。教室窗户朝北,我的左手边就是一扇敞开的窗户,没有酷热的阳光照射,反而有徐徐凉风吹来,一坐下就感觉十分舒适,紧张感顿消。
第一科考语文。第一道选择题就很有难度,斟酌了半天,我才在答题卡上涂了答案A。后面的答题都比较顺利,作文也是我们练习最多的议论文题材。监考老师收卷的时候,发现一个女生的答题卡是湿的,就问她怎么回事。那个女生带着哭腔回答:“老师我太紧张了,一直在出汗。”老师没再多说什么,默默地收走了她的试卷。走出考场,我跟同考场的两个同学并肩而行。还没走出校园大门,就看到迎面走来了一个记者,手里举着麦克风,后面还跟着一个摄像。我走在左边,向右扭头看了看,跟走在右边的同学对视了一眼,然后我俩很默契的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绕开了那个记者。走在中间的同学没躲开,被记者拦住提问:“同学你好,你觉得高考语文题难吗?”我脚步没停,不想被记者打扰,去回顾已经考完的科目,就匆匆的走出了校门。
中午回家休息,有两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虽然感觉自己并不紧张,但事实上大脑还是处于一种紧张的兴奋状态。就这样躺了一中午,起床继续赶考。一进入考场,同考场的一个同学就问我:“你语文第一题选的什么?”虽然很不想对答案,我还是不情愿的说了一句:“我选的A。”那同学立刻开心起来:“我也选的A!可是他们怎么都选的C呢?”我没好气的回了一句:“他们都选错了!”然后就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不去想那个选择题,让心情平静下来,准备化学的考试。后来事实证明,语文第一题确实是选A,我做对了。
高考的第二天,校门口依然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正要走进去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扭头一看,却不认识。我猜想可能是某位同学的家长,于是恭恭敬敬的说了声:“叔叔好。”叔叔满脸热情地问我:“昨天考得怎么样啊?”我赶忙回答:“还可以吧。”然后就挥手告别,快步走进了校门。后来才知道,他确实是我一个同学的爸爸,我也确实从来没见过,只不过这位爸爸记忆力和观察力都很惊人,他凭着我们同学的照片就记住了我们班上所有的人,然后能从人群中一眼把我们认出来。
高考的第三天,只有上午有考试,是考物理。物理题目比较难,我在一个小填空题上花费了很长时间。欧姆表的指针指在20和30之间,要填电阻数是多少。事实上这个答案就是25,而我却感觉高考不应该考一个这么简单的题,又因为想到了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而计算了大半天,最后填了一个有若干位小数的答案。真应了一位同学曾经说过的话:如果高考试卷上考1+1等于几,估计得有一半人不敢填2。
高考三天最紧张的时刻是物理交卷前的几秒钟。我做完了试卷,正在检查,忽然发现一道多项选择题多选了一个错误答案。要知道一个多项选择题是5分,少选得2分,多选或者选错都是不得分的。我刚刚拿起橡皮,考试结束的铃声就响起来,监考老师发话:“大家把笔放下。”我愣了一下,心里在飞速思索:老师没说把橡皮放下。于是我迅速擦掉了答题卡上的错误选项,放下橡皮,等着老师来收卷。那时候感觉心脏快要跳出来了,右手情不自禁地颤抖。后来证明了,当时的紧张是值得的,因为擦的这一下,让我增加了足足5分,恐怕能多超过一操场的人了。
我的高考发挥很好,得到了比平时更好的成绩,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母亲后来告诉我,高考三天,五次经过十字路口,都是绿灯通过,她在那时就有很好的预感。如今的高考与25年前已大不相同,录取率已远远高于当年。然而对学子们来说,高考却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考可能成为人生的拐点,也可能成为人生的起跳点,这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25年后的今天,我依旧感恩高考,能让我们在一个公平的条件下,靠自己去争取未来。在此祝福每一个寒窗苦读12载的学子,愿高考成为你的机遇,成就你未来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