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一篇文章,非常有感触。文章里讲了一位妈妈因为早上急着出门,不得不催促儿子快点穿衣,快点刷牙,快点吃饭。但催促次数越多,孩子越磨磨蹭蹭,耽误时间越长。最后坐在门口穿袜子,怎么也穿不好,着急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快不了!”妈妈突然醒悟了,一大早,把自己的焦虑间接地转嫁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早已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于是,妈妈告诉孩子:“慢一点没关系,妈妈等你!”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袜子。
孩子的话让我心有触动,有时候,不是孩子故意要磨蹭,而是真的快不了。小学段的孩子从六岁到十二岁,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是磨蹭的阶段,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思维和行动去要求他们。他们想不到也做不了。教育,有时候就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同样,做老师,也应该尊重孩子年龄小做事慢的成长规律,用合适的方式去“催促”孩子。
心里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叫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越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也的确发现,孩子越骂越呆,越骂越不听越不写作业,这些孩子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本来学习上就觉得有些困难,有点力不从心,老师再一批评,一“催促”,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好了,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越发没了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说话方式。要知道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智力上也有差别。对于那些做事拖拉,磨磨唧唧不学习的孩子,更要有耐心。将“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的指责,变成“老师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期许,把“再不完成作业放学不准回家”的吓唬,变成“不写作业要晚回家半个小时,完成作业可以早点回家见到妈妈”的自主选择。孩子们其实是一群可爱的天使,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会思考会反思,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内在状态。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学习和成长,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尝试学会自我学习,处理和安排事情。
让我们试着慢下来,等等那些“磨蹭”的孩子,不要让我们的快思维,快节奏毁了他们,给他们自己感知生活,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