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上回我们说到人生的不幸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也就是说,不是什么原因让你变得不幸,而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幸,因为选择不幸对你来说有“好处”。而想要摆脱这种不幸,其实只需做出改变就行,但很多人都缺乏改变的勇气。
这些观点也给青年带来了很多困惑。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星期,青年再次前来拜访。今晚两人,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交流呢?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上次回去之后青年反复思考了一遍哲人的思想,然后他确信目的论的学说只是一种诡辩,而精神创伤肯定是存在的。人不可能忘记过去,也无法从过去中解脱出来。所以这次他决定要驳倒哲人,并且结束这场可笑的争论。
为什么讨厌自己
哲人把青年邀请到书房,两人面对面坐了下来。
青年希望哲人用目的论来解释一下,自己讨厌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利益可图,按理来说讨厌自己应该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先说说青年这个人吧。他总感觉自己缺点很多,所以不喜欢自己。那么按照目的论的说法,这肯定是因为青年下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才只看自身的缺点,而无法看到优点。
所以,对于青年来说不喜欢自己就是一种“善”(对自己有好处)。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哲人觉得答案在青年自己身上。
青年说自己缺点非常多,比如总是很悲观,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中,总感觉自己在演戏,活得很不自然。当然,除了这些性格之外,他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而正是这些缺点,才导致他很难正常交友。
此时哲人心里有了结论。然后他举了个别人的例子。那是一个女孩子,当时来找哲人做心理辅导。
女孩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见到人就脸红。而这种脸红恐惧症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为她暗恋一个男孩,如果没有脸红恐惧症,她就可以马上去表白。
哲人说女孩之所以总是治不好这脸红恐惧症,主要的原因就是她需要脸红这个症状。
哲人继续分析道,女孩最害怕的事情当然就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但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他就可以利用这个症状,当做不去告白的借口。而且她还可以抱着“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当中。
所以,为了给不敢告白的自己找一个借口,她捏造了脸红恐惧症。
后来哲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那就是鼓励女孩先学会接受自己,给她树立勇气。至于具体的细节,后面会慢慢讲到。总之最后女孩向男孩告白了,当然,她后来再也没有来找哲人。只是不知道她的告白到底有没有成功。
哲人借由这个例子告诉青年,他之所以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肯喜欢自己,就是因为他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这就是青年讨厌自己的目的,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青年只能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而遭到拒绝时,还能自我安慰的说:“自己之所以会遭到拒绝,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我没有这样的缺点就会有很多人喜欢我。”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青年保持满是缺点的自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善”(对自己有好处)。
青年也承认他很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别人拒绝和否定。
哲人赞赏青年勇于承认的态度,但他也提醒青年。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能不受伤的,只要涉入人际关系都会或多或少受点伤害,同时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除非这个宇宙只剩下一个人。”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青年表示困惑。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那这个人应该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扰吧?
哲人说,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和社会疏远了,而并非是因为剩下自己一个人。
说白了,你想要体会孤独也是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行。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那么恐怕连孤独的概念都不会产生。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人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那么所以烦恼都会消失。那些仅限于个人的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内部烦恼其实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都是受他人的因素。
青年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简单了,人的烦恼应该是个很复杂的因素。因此他需要哲人更具体的解释。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你知道什么是自卑感吗?”哲人说
青年表示自己很清楚,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比如,当他看到同龄人很活跃时,就会感到极度自卑,或者看到自己的朋友过得幸福,也会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虑。他不喜欢自己的相貌,对于自己的学历职业以及收入等等,都抱有自卑感。
哲人说在阿德勒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然后哲人说出来关于他自身的自卑感。他在和青年差不多年纪的时候,一直苦恼于自己的身高。155cm的身高让他总是觉得如果自己再高个10cm一切应该都会不一样,至少会有个更快乐的人生吧。
他曾经把这个想法说给了他朋友听,而他朋友则表示,虽然他个子矮,但却能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矮小的人能让对方发下警惕之心。在矮小的人身边的时候,其他人都会显得更加自信。这样对周围人还是对自己来说其实都有好处,这个就是价值转换。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155cm的身高,因为无论是怎样的身高,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数字而已,没有哪个身高就是劣等这种说法。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自己身高的不满是因为在和他人做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让人产生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比较”存在,这种感觉自然也不会产生。所以,真正让人产生自卑感的不是客观的因素,而是主观上的感觉。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就拿刚才身高的例子来说,同样是155的身高,但这样的身高能让身边的人更加的轻松,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自卑感自然就不会发生。
主观的看法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完全凭自己决定。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人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却可以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生活在主观的世界当中。
在德语中自卑感的意思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而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它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也就是社会共同感觉。比如一美元纸币,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它的价值只是一张纸而已。而人们对它的价值共同感就不是一张纸这么简单了。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的话,这种价值感还会存在吗?当然不会,因为那样的话也就没有所谓的价值共同感。同样,我们自然也不会因为自卑而感到苦恼。所以最终的问题还是人际关系。一切烦恼皆为人际关系这种说法是说得通的。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否真的只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对此青年表示疑惑。因为有些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也会有自卑感。比如身家上亿的企业家,或者某位绝世美女等等。那么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哲人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自卑感并非是坏事。因为自卑感促使人们追求优越,这个世界上很多的进步都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树立理想然后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但,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属于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我们不断成长的良药。
如果自卑感促进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努力,那么这种自卑感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无法认清这种事实,他们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总是什么都不做就判断自己不行。
而这种消极的自卑,我们称之为“自卑情节”。
我们要区分自卑感和自卑情节。自卑感使人进步,而自卑情节就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就好比有些人总说,自己无法成功是因为学历低等等这些言论。
青年开口反对。因为有A而做不到B这种言论在他看来不算借口,而是一种因果关系。但哲人却提出了外部因果律来进行说明。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着重大因果关系。就好比有些人说自己不能结婚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关系。这种论调从阿德勒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就是外部因果律。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种现实。如果继续抱着这种论调,就不是不能结婚,而是不想结婚。简单来说就是害怕向前继续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同时也拿不出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气。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没有人能够忍受长期的自卑感,人总是会努力想办法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如果有人缺乏改变的勇气就会陷入“自卑情节”。
有自卑情节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A 所以才不能成为B,然后暗示自己假如有了A那么自己成为B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反正,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只是被埋没了而已。可以看得出,自卑情结的人会为自己的不改变找借口。
自卑情节还会发展出第二种心理,叫做优越情节。
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没有勇气改变的人,同时又无法长期忍受自卑情节带来的痛苦,就会用优越情节来对自己进行补偿。表现形式是,感觉自己很优秀,继而沉寂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宣扬自己的权力,或者通过虚报履历,又或者过度追求各种名牌等等。这是他们为了凸显自己是特别的存在的手段。这也叫做权力张扬。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肯定缺乏自信的。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他一定有自卑情节。真正拥有自信的人是不会自大的。
还有一种自夸的复杂案例是夸耀自己的不幸。那些总是喜欢说自己各种不幸的人,其实就是想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利用不幸来压住别人。
人总是会同情弱者,不幸的人总是会得到很多特殊的照顾,所以弱势具有特权。当然,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特别照顾,但那些把自己的不幸当成特别武器来使用的人,这种人就会永远不幸下去。
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
所谓追求优越感,是指不断的超越自己,而不是高人一等的意思。这里没有谁高谁低,大家都是平等的人。
我们要记住,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和理想自己的比较。
青年认为这样的说法过于理想化。就像一个孩子和一个成人之间难道真的能做到平等吗?还是说我们要拿孩子当成人一样对待。
哲人说成人和孩子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很多成人会的东西一个孩子自然都不会,不过人的价值是不能用这些来决定的。所以他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拿孩子当成大人一样来对待,而是要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这个世界当然有人会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这并不能没有说明什么,我们不断迈进不是为了和谁竞争,真正的价值在于超越自我。而陷入于他人的竞争会迷失自我。
放轻松点,你没那么多观众
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竞争,就必然摆脱不了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自然也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当我们一定要和别人争输赢的时候,自卑感就产生了。常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话,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就会出现。此时的你就不是把别人当成竞争对手那么简单了。而是把他们当成了敌人。你会开始和全世界为敌。
这就竞争的可怕之处。而且即便是那些竞争中的胜利者,只要他们还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就没有一刻不是紧张的状态,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必须提防着别人。这便是很多人虽然获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并不能感觉到快乐。
如何让自己从竞争环境中脱身呢?哲人说首先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关注你的人其实只有你自己。你总是把别人当成竞争者,但事实上,别人却从来没这么想过,因为对方压根就没关注过你。
一切都是你自己产生了先有了敌意,总认为别人要对你不利。其实这些都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青年曾说他自己无法真心诚意地祝福别人,就是因为他总是站在竞争的角度去考虑人际关系,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失败,所以无法祝福别人。
但是,只要从竞争的怪圈里解放出来,就能够摆脱这种心理。所以,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我们要超越始终是过去的自己,而不是他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理想中的自己,否则你只会变成别人。当做到了这点,其他人在你眼里就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当一个人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时候,他对世界看法也会变得不一样,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的减少。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青年说自己从小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父母总是更看好他的哥哥而不是他。他总被骂是最差劲的弟弟。这让青年一直过得很不愉快。他总是觉得如果没有他这个哥哥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这也是他始终不能接受目的论的原因。他觉得没有过往的原因他是不会变成这样的。所以他无法忽视过去,如果一个人否认过去,那等于是在否定自己的人生。
哲人却表示没有人能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重要的是赋予过去怎样的价值才是现在所要面临的事情。
“难道有人当面骂你,你也不会生气吗?”青年说
哲人说自己并不会生气,他会考虑那个人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也要认清对方是不是在挑起权力之争。也就是想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权力之争就是要对方屈服,如果对方发怒的话那就正中下怀,此时双方就会迅速进入权力之争当中。
而且假设你在权力之争中获得胜利,败下来的一方也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那就是复仇。
遭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很多会误入歧途,有些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这种现象在阿德勒的眼里有他不容忽视的隐藏目的存在,也就是报复父母。所以,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受到过去原因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也就是对父母进行报复。才会导致他们出现这种行为。
人际关系发展到复仇阶段,当事人基本就不能调和了。所以,在受到权力挑衅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失败
此时让青年感到疑惑的是,如果人格不断的遭受攻击,也要一味的忍耐吗?
哲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首先,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了你依然挣扎于权力之争。正确的做法是,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
虽然之前哲人提到过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但这并不是要忍耐的意思。我们要学习的是不使用怒气这种情感方式。因为我们知道怒气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而已。
发怒它是一种交流的形态,其实我们即使不发怒也可以进行沟通和获取别人的认同。所以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利用发怒这个工具。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发怒之外还有很多有效交流的方法。
而且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由去责难对方。一旦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认为我是正确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你是正确的,那么变相的说就是认为对方是错误的,此时事情就会演变成,我必须获胜,这是典型的权力之争。
主张对错本身和胜负毫无关系,因为如果你确信自己是对的话,那么对方无论持有什么样的意见你都应该无所谓才对。但是很多人会陷入权力之争,总是试图让对方屈服。这个时候承认自己错误,就等于是承认失败。
不想失败所以不愿意承认错误,结果就会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承认错误并不代表失败。不要总是执着于眼前的胜负。只有放下竞争中的胜负人才能走得更远。
人生的三大课堂之工作课题
青年承认一切烦恼皆为人际关系这句话说得很对。人生不是竞争这个道理说得也没错。青年自己就总是把别人看成是敌人,所以才见不得别人好。让青年感到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阿德勒这么注重人际关系,甚至用一切来形容。
哲人说人际关系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青年他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导致他总是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首先,人在行为方面要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目标,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这些目标都可以通过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人生课题说白了就是人这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各种人际关系,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一个人想要在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面对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人际关系也分距离和深度,从这一观点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因为工作上的人际关系有一些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即便是完全两类人也同样能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他们因为工作这一点结成了关系。而工作结束以后就会变回他人。
很多讨厌工作的人其实并非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就好像有的人去面试却没被公司录取,自尊心因此受到了伤害,便会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失利,遭到了批评和指责,所以开始讨厌上班,因为害怕被贴上你没有能力这样的标签。这些都是工作人际关系的问题。
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交友课题就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它指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没有了工作上的强制性,所以变得很难开始和发展。
朋友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数量其实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距离和深度。
最后就是爱的课题,这个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亲子关系,一个是恋爱关系。无论如何爱的课题是人生课题中最难的部分。
阿德勒并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的幸福就应该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关系很快会破裂。只有当我们感觉和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
但恋爱关系其实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哪怕是已经结为夫妻,也都是还可以分开的。但是亲子关系就不一样了。它们永远都是剪不断的。所以亲子关系难就难在这里。
亲子关系不能逃避。必须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最坏的条件下举步不前。
人生的谎言在教会我们逃避
那么逃避人生课题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哲人说,如果你讨厌A,是因为A 的身上有让你无法容忍的缺点吗?
事实并非如此,你之所以讨厌他,是因为先有了“要讨厌他”这个目的,然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因为你想要逃避和他的之间的人际关系。
就好像有些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后来分手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尽管之前处于热恋之中,可是后来不知为什么越看对方越不顺眼了,甚至连听到他的声音都会生气。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了要结束这段关系这个目的,然后才会不停搜集能结束这段关系的材料,并且出现那样的感觉。所以对方其实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
人就是这样,有了目的以后,哪怕对方是圣人,都能从中找出对方的缺点和讨厌的理由。所以,人们也随时有可能把所有人当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用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就像一个人对自己撒谎,然后对周围的人也撒谎。这就是活在谎言的人生当中。
青年觉得把它说成谎言有点夸张了,因为你不可能知道别人周围都是什么情况,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么就可以肯定别人是在找借口逃避呢?
哲人说自己的确对他人一无所知。但有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和人生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既然都是自己的选择,那么责任究竟是谁的,答案就很明显了。
在阿德勒的眼里,逃避人生课题,利用人生谎言,这些都不是善恶的问题,也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勇气的问题。
勇气心理学
还记得之前说的吗?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人类并不会受到原因论所摆布。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起关键作用的永远都是你自己。我们可以亲手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具备这种力量。
青年承认自己缺乏勇气,他也承认人生谎言。他害怕和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他总是回避人生课题。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不过他还是认为哲人的话更多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这就好比那些心灵鸡汤一样。只是一味的告诉你缺乏勇气,那就把勇气拿出来,相信自己你可以之类的。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青年表示自己还是不能振作起来。他想要更加具体的对策。
现在已经很晚了,哲人表示下次青年过来的时候,一定会给他满意的对策。那是一个关于自由的话题。
那么自由是什么呢?青年更加期待下次的见面了。
第二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