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标题如下:[9岁小男子汉!手举20斤垃圾桶,为环卫工妈妈分忧]
贵州贵阳,一个9岁男童手脚麻利地帮环卫工妈妈,清收街道边垃圾桶内的垃圾:收、搬、举桶,动作一气呵成。妈妈说,这孩子每逢放假都来帮忙,平时去上学的时候,回家也会自己做饭。
感动的同时,却也因下面的几条评论产生了些许复杂的情绪:
“好懂事的孩子,给我旁边打王者荣耀的9岁儿子,反手就是一巴掌。”
“此刻葛优躺的我绝不能让我妈看到这个视频。”
“我9岁的弟弟还觉得我妈赚钱、在家里做饭、洗衣、搞卫生、伺候他都是理所应当的。”
一个9岁的男孩到底能做多少事,我尚不清楚,一个9岁的男孩到底愿意帮助家人做多少事,却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
当路人问起男孩为什么要来帮妈妈时,男孩腼腆地笑着说:“看到妈妈好辛苦,来帮妈妈一起干活咯。”
这样的男孩家教无疑是无价的,不管家庭富裕或者贫穷,懂得孝顺心疼父母,懂得分担,懂得付出,这样的品德就值千金。
都说“穷养男,富养女”,我认为这里的“穷养男”,养的应该是意志;“富养女”,养的应该是气质。
那么锦衣玉食的童年到底会如何影响一个人?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
释迦牟尼本是个悠哉游哉的王子,很小的时候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其父为其修筑了春、夏、冬三处宫殿。
但他活得很厌世。
因为他发现食欲肉欲的一切已经无法使他获得更高的满足。
于是他离开世俗、创造佛教去了。
他一出生就享受着物质的极大满足,导致他的欲望高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后,凡是物质,都无法使他快活。
这虽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却折射出很多家庭教养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假富二代,家庭一般的大人们往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为口号,让孩子在无忧无虑和不懂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当穷人家孩子在自己做饭的时候,他们想着这顿是吃肯德基还是必胜客呢?当穷人家孩子还不知电脑游戏为何物时,他们想着今天是玩王者荣耀还是刀塔呢?当穷人家孩子早起翻越几座大山就为了去县城的图书馆看一会儿书时,他们在考虑今天到底几点起床呢?
之前在豆瓣上,有这样一个反父母小组,宣称:“父母皆祸害”“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被原谅的地方”,引起各方争论和思考。
帖子中的子女大抵都把自己的失败和自卑归咎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不是。而帖子中的父母又大抵把子女教育的失败归咎于从小的攀比与溺爱。
其实,家庭教育无疑就是一场与生俱来的博弈和一次言传身教的洗礼,博弈在于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都是在初为角色的这条路上慢慢摸索和前进的,其中包含着试错,也包含着醒悟;而洗礼在于为人父母要如何在大众认可的道德规范内去最大限度地影响自己的子女,其中包含着自信,也包含着自律。
闲来无事,也会跟刘先生探讨养育孩子的问题,刘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求我儿以后大富大贵,但求他能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深表赞同。
有人说,新闻中的小男孩看似在吃苦,却做了一件一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做过的事情,他“赚到了”。也有人说,新闻中的妈妈虽生活不易,但这辈子能遇到如此懂事的孩子,她也“赚到了”。
所以,何谓吃苦,何谓享福,我想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那些努力且有善心和孝心的孩子,长大后活该你过得比别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