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送孩子回家和第一次家访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洪雅“红烛行动”爱心支教团队的支教已经结束,回想第一次送孩子回家,问他们你们要走多久到家?半个小时、两小时的回答都有,再问你们怎么回去,齐声声地回答我们走回去。“自己走么?”“自己走!”我是负责送一个三年级和一个一年级的小家伙们回去。还是有点难想象一群那么小的孩子,跟芝麻团一样一个一个黏在一块,互相陪伴走完两个小时的山路,不论清晨或是傍晚。
那天正中午,烈日炎炎,走了许久,我和同学走到半崩溃,小孩子反而精神气十足,一路上边蹦边跑。山路很平坦,沿路风景也很清爽(不算美丽,就是一般的田园吧),就是热。去的时候因为不清楚要走多久,十分的绝望。
栀子花的香气
在送两个孩子回到家中,一年级的很乖巧,三年级的母俊星突然说要摘栀子花送给我和孟雪晨。他说:“老师!我家栀子花开了,我要摘两朵送给你们。”怕他被爸妈回来看到摘花被骂,我们连连说不用(也真是没想到孩子会送花给我们),母俊星跳到树旁边,垫起脚,摘下花来,再蹦着穿过小草丛,双手拿着花递给我们,眼里带着笑,头上还有未来得及擦干的汗珠。拿到花的一瞬间,那种填满你心里的感动和开心是溢出来的。十分欣喜。
这边的孩子更懂得分享这个词的具体化, 他们也许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就是“分享”,这边一种按在骨子里的小责任感,是我一直追求羡慕的。接触的这边的人和事,少了几分淡然,多了一些自我。
等孩子们越来越长大,那种放学要等大家一起回去,走到一半扎堆冲进小卖部买冰棍,手抓零食边走边吃的情景,突然发现被自己好久没这样等过同学了,什么时候不再这样的?我不知道,就是没有了。
这是一个循环,孩子的天真会被转移成事故,再转眼看看下一代,眼睛里面的光,并没有熄灭,万物有轮回,性情自有各不同,所以情怀是我的,你抢不走。
傍晚的守望
每天在食堂门口洗衣服的傍晚,稍稍转过头去,正对学校道路过去有一户人家,老奶奶基本上会趴在窗台那边看着我们。我们每天充满活力的打闹和交谈,老人家看着应该是觉得很热闹吧。那对于平静生活到现在的老人家,我们是生活的调节剂,有那么一点期盼,似乎这个夏天就,比以前的又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