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 Levy是Pixar上市的“总工程师”。律师背景,被乔布斯特招来帮助公司上市。在书的前半部分,他细致分享了自己在选择职业改变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进入新公司从不融入到最终赢得信任的过程。他是受乔布斯的理想主义和愿景感召,被Pixar做动画的匠心感动,认为这个公司必成大器。但看到愿景,并不意味着就有路径。他进公司后就时常自我怀疑是不是上错船。一是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他起初因为被视为是乔布斯的人在公司内受到了较冷淡的对待,因为员工不满乔布斯不兑现承诺,不让公司上市分不到期权。二是Pixar实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要上市太困难。
科技业 VS 娱乐业
他和乔布斯两个总在brainstorm,也去找行家帮忙。在乔布斯的原始定位里,Pixar走科技公司路线,主要是技术至上,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性,就是卯足劲要做一个创新十足的作品,在当时就是Toy Story玩具总动员。但他们开始了解迪士尼的entertainment business。对于迪士尼来说,历史上这个公司也缺钱,因为动画是大产出但回报却不一定。因此迪士尼除了持续推出经典动画之外,更多是涉足了家庭院线、线下游乐场、周边产品开发等各种行业来多元化收入。另外一个很有启发的就是,对于迪士尼来说,其实最赚钱的不是产品推出之后猛捞的那一笔,而是进入“library”影片资料库,只要这个片子足够典型,具有收藏意义,后世不断会有人因为版权问题必须要交钱给迪士尼。所以迪士尼每年最重要的是拥有多样的组合slate。这对于财大气粗的迪士尼自然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还是startup状态的Pixar,却不太现实。
由于定位是技术公司,Pixar当时有大量员工成为了“客服”,因为公司卖的制作软件RenderMan是他们少数稳定的收入来源,但Lawrence最后说服乔布斯放弃依赖这个软件的盈利模式,集中在专攻制作上。当时Pixar还跟迪士尼签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合约,要定期给交片子,而且设计出的形象的使用权还都要算迪士尼的。这也是乔布斯在公司发展上埋下的一个雷,而这个雷因为是在公司发展早期时种下的,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完全预估影响。
上市、谈判的艰辛历程
乔布斯买了Pixar之后是一直在烧钱的。Lawrence入职了之后一直在思考怎么帮助公司挣钱、上市,当时玩具总动员还没有做出来。他们就开始找board member,为投资人增强信心。找这些董事会成员的故事也在几章中展开,感觉对于top的executive来说,愿景仍旧很重要,感觉到在创造未来,新的可能性,开始找投行,结果被纽约来的大摩、高盛g拒绝。最后他们选择了西岸专门做IPO的小公司,而且还用pixar的特殊性来吸引了很多大行加入。最终虽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因为玩具总动员的巨大成功,公司的IPO也成为了热门话题,顺利突破。
在上市之后,就解决了燃眉问题,开始了和迪士尼大老板的重新谈判。
创意控制权
在书里有很多关于保持创意独立性和管理方面的讨论。Pixar的重大成功,很大程度依赖creative team在故事创造、人物创造等方面的自主性。而Disney的很多creative decision是由公司层层决策。高层拍板(Jeffrey Katzenberg、Peter Schneider Tom Schumacher) 主要是要保险,保证不赔钱,budget和时间上都可以控制,而Pixar的story board则希望是创新的、少见的,在内部讨论之后,pixar的story team得到了很大的自主权。而在后面和迪士尼的合约再谈判中,creativity的控制权也是谈判重点。pixar是经典的“内容为王”的范例。 最后的谈判是,如果是pixar的John Lasseter做导演,则Pixar拥有全部谈判权。如果是亿元电影俱乐部的导演,也可以由pixar主掌,但如果是其他情况就是两边一起商议。
看书过程中会觉得有点name dropping,但一些谈判、建立团队的细节还蛮有意思的,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