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怀士堂,在《涛声依旧 陈小奇和流行音乐的四十年》校友论坛会上,一位同学的提问,让我很触动非常大。
这个问题自身很简单却富有吸引力。她向陈小奇老师提问,你写过那么多歌词,有一些作品,流传很广,但是有一些可能不为人知,请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流行的,歌曲的命运与流行息息相关。
这个回答,让我想起,高中时代有一位很有才情的地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能回忆起来的,都是别人留下的。
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局限,我们可以接触到一种资源本来就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已经过滤了很多与其他事物接触的机遇。所以看似平平无奇的流行歌曲,实际就已是同类之中的佼佼者。它们都是时代潮流推着送到我们面前的。但是当中,有的被磨洗之后成为经典,有的只是继续埋没在这片潮流之中。
如何不被冲成虚幻的泡沫,保留下来?
陈小奇先生提出了创作与经典的关系的三个标准。
首先它必须是被广泛的流行过。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才可以进一步证明,只真的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其次,它必须代表时代最高的艺术水准。如果不是最高的标准,当时的听众多么广泛,也始终不能被行家们接受。
最后一个,是积淀二十年及以上。看似简单,但是当中内容难以说清。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是1998年,这个时候,与1978年就已经相去甚远。所有的时代标准,都被改变,但是当时,又是能够预测的吗?
随即李炜老师忍不住补充:涛声依旧不会过时。虽然涛声依旧 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但是真正好的音乐,不能为市场而市场。
他举了个例子,在市场里砸金三千万的团队,只能在广场舞之间火起来,而无论多么受欢迎,所有的音乐人都绝对不承认它的地位。如今流行乐坛那么多会唱歌的歌手,缺的只是好词。
我并不懂流行乐坛当今走向,但是,在歌词方面的创作,与文学创作的本质类似。
而最近的某大学文学院一位教师在微博上对某一民谣歌手歌词的评价是“狗屁不通”,则引起热议。微博的评论区则是诸多歌迷对这位老师的人身攻击和冷嘲热讽。
在我看来,这首所谓的古风歌曲,根本不能称之为古风。内容粗俗,毫无美感可言,最多只是在歌词里面夹杂了古典意象或词语。
于是突然觉得文学创作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似乎真正的文学成了金字塔顶端的光环。很多人触碰不到,所以宁愿选择视而不见,只愿意单纯地沉迷于视觉或听觉的低级感官趣味之中。懂得欣赏的人却被视为众矢之的。但是,时间终归会证明,谁对谁错,不需期待,我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