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始第一天,幸运地遇到一群脑洞清奇、合作默契的小伙伴,大家的年级横跨大一至大四,从不同的身份、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样的点子,非常有趣。
一拿到“爱心校园”的主题,我们从各自的亲身经历出发进行Brainstorming,最终提炼出了本次项目的三个关键词:关怀、交流和陪伴。此时,我们的产品已经有了最初步的设想:一种可随身携带的倾听物件,向它倾诉的内容被匿名后接受陌生人的反馈与评论——既能在个人需要时满足表达和宣泄的需求,同时也倡导陌生人之间共情心的反馈,最终的目的是传递一种广泛的人文关怀,促进内向者对自身情感的认识和表达。
此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否真的有人需要我们所设想的交流场景?在具体实现上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因此,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去往紫操、情人坡、C楼超市等地进行了走访调研。我们仔细考察了具体的自然环境,设想了一些可能的使用场景,并随机采访了具有潜在的情感宣泄诉求的人群——例如独自漫步者、独坐者等,获得了一些有用的反馈。例如,我们明晰了不同的情感匿名宣泄方式间的细微差别:对具体问题的吐槽与烦恼,往往希望能获得即时的、“心有灵犀”的反馈,而不了解细节的陌生人较难深入体会和给出反馈;在心情愉悦或者希望打发时间时,人往往有分享此刻心情或感想的意愿,希望有被听到的可能性,甚至收到真实的评价和反馈;另外,在进行倾诉的同时,希望能保有一种浪漫感和仪式感,例如在倾诉后给出放飞蒲公英、气球等反馈,营造一种痛苦被释然,心情被放飞的意象,且在某地倾诉的话语,如果收到反馈,也只能回到某地去收听,强调一种当时当地的仪式感。
接着,我们回到实验室,按照老师给出的一些思维方法和讨论框架,就我们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我们给出了三种不同侧重的方法,再通过对用户痛点、核心功能、应用结合点等的思考与推敲,最终给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产品方案。
之后,我们按照方案,设计出了大体的模块、框架和细化的功能,顺利地完成了今日所规定的进度,并且对明天的原型设计工作做出了铺垫。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再接再厉,一起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