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One:学习内容
什么叫做好好说话呢?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效果和境界,其实很不简单。
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这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但是却难以实现,因为我们都希望先被别人理解,再去理解别人。
当不被别人理解时,我们就会去解释,去争辩,去先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可,而对方也抱着同样的想法。
产生这种心理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首先是,自我保护的需求。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形象维护的需求,争吵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我比不你差,每一个人都会美化和抬高自己。
争吵本质上是在争夺话语权,属于竞争的一种。
其次,宣泄的需求,争吵属于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暴力的宣泄能够获得一种快感,暴力的宣泄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伤害,另一种是伤害他人。
最后一个原因,共有认知过少。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对事物的构建基础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如果两个人的有过类似的经验和知识,就存在交集,交集越大,双方的认知基础也就越稳固,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
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和别人聊天,让人更容易喜欢你呢?
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对此曾经做过研究,并且得出结论。他认为,人们的亲密距离一般为0到0.45米,个人距离是0.45到1.22米,社会距离是1.22到3.66米,公众距离是3.66米以上。
其中,0.45到1.22米是我们与他人沟通时的一般距离。而具体的数值,可以观察自己向前是否会引起对方不自觉地后退。如果是,那证明在这个距离内,对方对你还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你也不要侵犯进去,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生理应激。
心理距离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你可以讲什么话题。情感心理空间距离很小的人,他们的话题往往更加“污”一些,会经常性地互黑。
这是第1个策略,调整心理距离,在聊天过程中,要尽可能确定自己和对方的空间心理距离和情感心理距离。
第2个策略,赞美之前要理解
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是很会用。那么,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去赞美呢? 我觉得首先要符合事实,看到有才说有,那是对双方的基本尊重。 心理学上讲,人都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的,也就是提醒我们在赞美之前一定要先看见、先理解。 生活中很多人去赞美人,过多的使用技巧而忽略了“看见”,这个看见的背后就是真诚。
第三个策略,克制过强的表现欲
但是一个人表现出过强的表现欲,也会表现出较强的隐性攻击形态,比如贬低他人。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安全感,从而适当地对你保持警戒和距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过度自我卖弄”的人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人的“自我卖弄”建立在诋毁和贬低他人之上,或者让别人感到自己很蠢。
适当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很有必要,毕竟信任的建立需要相互的表露。但表露不是一味地单方面强调自己的诉求,更没必要一开始就出“王炸”。
有所保留,对方反而可能被你激起认知闭合的需求而追问,也就是成功激起对方对你的兴趣。
克制过强的表现欲的同时,还要尽量让对方表达。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尽可能让对方表达本质就是让对方建立表现欲的满足机制和寻求安慰的代偿机制,如果能够结合固定的时间点,那么就更容易增加对方与我们交流的好感。
第4个策略,最好的建议方式就是肯定别人
他之所以能够让人更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实际上是因为他利用了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我们对别人的心理预期会让对方产生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倾向。
当我们想要让自己肥胖的老爸减肥时,我们不应该对他说:“老爸,你太胖了,再这样下去对身体不好,你需要减肥。”这样,只会让老爸固化自己是“肥胖”的形象,反而更难以行动起来。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父亲更好地改变,我们需要不断提醒的是:“老爸,我觉得你挺会养生的,如果能够把身体养瘦点就更好了。”这样就不会让他产生与减肥相矛盾的“肥胖形象”,反而潜意识里激发他追求健康的形象,进而做出与其形象一致的行为。
引起争吵的三个原因:自我保护的需求,宣泄的需求和共知过少,以及如何好好说话的4个策略,分别是调整心理距离,赞美之前要理解,克制过强的表现欲以及最好的建议方式是肯定别人。
Part Two: 学习思考
我认为好好说话更多地需要看到听者背后的需求,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