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S曾告诉我,中国人就是太没有界限感了。
她和我聊起她自己的经历。她结婚那会儿自己没什么存款,婚礼筹备的费用都是老公拿出积蓄来,彩礼和宴席什么的也都由公婆打理。
因为自己父母要求的聘金按男方当地的习俗来说堪称天价。S常常会觉得愧疚,但也无奈。公婆家条件确实一般。
她和我感叹如果自己有钱就好了,有钱的话,她就可以拿出一笔钱甩出来,这个我要买那个我要了,什么婚礼策划,摄影摄像,统统都可以闭着眼睛下单,而不用多方对比挑个性价比最高的都还嫌贵。
她告诉我她身边的朋友观点分为两派,一是认为结婚这种一辈子一次的大事,马虎不得,要好好筹划,有些不能省的就不要省。而另外一派是认为日子是两个人过的,结婚的仪式是给别人看的,应该一切从简能省则省。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来一场辩论会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改日再议。
我们先说说S的烦恼,为什么变成了烦恼?原来,是因为她的好朋友。S在群里聊天时顺便感叹了一句如果自己有赚了很多钱就好了,这样结婚时就不用畏手畏脚多方对比找性价比高的。
她的朋友看到后给她发了大段大段的说教文字,字字让人不舒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S的贬损。
她劝慰S,日子是两个人过的,没必要那么在意那些形式,聘金已经那么贵了要想想公婆以后的日子,以后咋花钱的地方有很多,孩子车子房子。
嗯,S承认这些句句在理,她也没反驳,只发了个表情表示赞同。
无奈那位朋友得了点阳光就灿烂,毫无顾忌,伸长手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化身为上帝,开始对她进行道德审核。
“不要啥事都追求完美了,折腾钱还心累。”
“你花费那么多,婚礼策划,摄影摄像,七七八八的,男方父母心里会有想法的,嘴上不说心里会不爽,毕竟你们结婚花了他家那么多钱了。”
“你有没有真正了解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和你老公的收入情况?”
“结婚啥事都要两个人一起商量,尽量在不争执的情况下达成统一。不要让另一方心生不爽。”
…………
最后还来个总结陈词,这些话可能给你泼了冷水,但全部都是忠告。
什么?忠告?我有求你大发慈悲忠告我了吗?
面对手机群聊里大段大段的文字,S无言以对,只能以表情包应付过去。
她很想说: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听。如果是面对面的话,S当时的心情大概是: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
S说当时她隔着屏幕都全身发烫起来,心里极度不舒服,就好像无缘无故被人打了一顿一样,她瞬间腾起一阵怒意。
自己结个婚是折腾你钱了还是人了?自己公婆心里会不会不爽你一个外人会知道?就算不爽和你一个外人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我结婚的筹备事宜没有和老公商量?你怎么就觉得我们会吵架?你怎么就知道我没有体谅公婆?
S很生气,经过了好几分钟的时间才让自己平复下来。
她说自己结婚一生一次的人生大事,自己公婆和老公人都很好也没说什么而外人却反倒是指手画脚了?
况且她老公和她自己收入都不错,S说她舍得花费那些钱的底气在于自己和老公都有足够的创造力,有能力在婚后把日子经营好,轮不到外人替她操心。
最后,S说,她有花钱的底气,是因为她有赚钱的能力。她说这位朋友已经不止一次对她说教,曾经也是类似这样劝诫她要节俭。
S坦陈,如果只是一般的朋友,她一定会拉黑的。
可顾及在好朋友的情面上,她忍了。
我知道S气愤的点在哪里。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
亲人密友夫妻之间尚且还需要讲究分寸感,何况是朋友。
给朋友提建议和忠告的前提是对方有需求并且明确地让你给出出主意。否则,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可在她们看来却未必是好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者无意,可听者有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都不尽相同,你认同的生活方式未必是对方也认同的。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方式和想法都不同,你崇尚的真理也许在他人看来是谬论。
最可贵的不是我们都一样,而是明知“我们不一样”还能彼此尊重,互相体谅,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独立交往,不趋同、不贬低、不奉承、不越界。
朋友闺蜜之间,更应该树立这种分寸感和界限意识,否则只会让你们的友情心生嫌隙。
不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于人,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素养。社会的美好即在于它的多元,没有界限感和分寸感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