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母亲,我们年龄相仿,但您比我厉害多了!要是我,不用说还抱着孩子提着包裹,就是那个大袋子我都背不动!”这才是积极关注。
我非常喜欢一张摄影作品:一个年轻的父亲肩扛着沉重的行李,手中牵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嘴上还叼着一支燃着的香烟。网上有人赞叹,说这位父亲担负着生活、引领着未来,但没忘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我当时给学生们讲心理健康,千万次提醒不要将我说的“三受”即“在顺境之下能够享受、在逆境之下能够承受、在绝境之下能够接受”肢解来看待,而要想到它完全可以像这位父亲一样在同一时空下呈现。
只可惜这张照片我没有找到,昨天讲课时就只好用另外一张(见上图)替代了。这张的画面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弯腰背着一个巨大的袋子,左手提着一个大包,右手把襁褓中的婴儿紧紧抱在怀中。我先把照片发到群里,讲课时再请学员们谈对这张照片的感受。听过我课的都能知道,我的目的就是考察一个学员对于同情、共情和积极关注的区分能力和理解深度,并由此来提升学员们由“看”到“见”的能力。
很多学员感到这位母亲“很可怜”,也有学员说她所可怜的不是这位母亲而是那个襁褓中的孩子。通过“可怜”二字,就可以断定她对这幅照片所赋予的是“同情”。
同情(sympathy)指的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可能有关怀和理解,但更多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甚至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我看来,同情别人就是在消费或享受别人的不幸!
由于讲课的地点就在临淄,我给学员们讲了发生在这齐国古都的那一件大事:不食嗟来之食!我想让大家体会到,在路边对他人施舍且口中喊着“嗟!来食!”的黔敖就是基于同情。结果正如妇孺皆知的,那位“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饿者”,“扬其目而视之”,说了句“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并“终不食而死”。黔敖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因同情他人而被打脸者。
我也会同情别人,但我绝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别人的尊重,我不会直接对别人表达同情!我坚信,没有人希望别人同情自己。
更多的学员在看过那张照片后能体会到那位母亲“真不容易”。这就跟那位母亲“共情”。
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态度和技术,共情(empathy)是一种感同身受或换位思考,我将其归纳为具体可操作的三步,即对求助者的情感(1)能够感受到,(2)能够融进去,(3)最终能够走出来且向求助者表达清楚。这三步一环扣一环,缺少一环都不能称之为共情!
关于共情我课堂上啰唆过很多,也涂鸦过不少文字,在此一带而过。今晨我最想说的是“积极关注”。
昨天只有一位学员在看过那张照片后说,她被那位母亲坚毅的目光所打动,她看到了那位母亲由内向外迸发着的力量!她说她真想对那位母亲说:“同样是母亲,我们年龄又相仿,但您比我厉害多了!要是我,不用说还抱着孩子提着包裹,就是那个大袋子我都背不动!”
这才是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赞美吗?是!但这种赞美给人以力量且让被赞美者极其舒服。
对一个咨询师而言,积极关注是比同情和共情更为重要的态度和技术;对一个求助者而言,由于受到积极关注,会立马变得不一样——至于怎么不一样,我昨天和前天的涂鸦已经举例说明,敬请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