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了一件事,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以下一些事例来说明一下:
(1)专家常以术语交谈,但是丧失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但很难想像学生们并不完善。
(3)商业领袖在宏大愿景的狂喜中,很难理解为何基层员工困惑与挣扎。
(4)壮志酬筹在大都市奋斗的年轻人,很难与希望他们回乡过安稳小日子的家长沟通。
(5)人生的一半时间是:女生在生气,男生在琢磨女生为什么生气。
翻译成大白话,你肯定有遇到过一些“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候,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诅咒。当然也可能对方是知道道理的一方,你是“不知道的”比较惨的那一方。
春节快要到了,各位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对你们的各种奇葩生活道理,大概也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来源于1970年的一次心理学试验,让tapper与listener来进行的试验。tapper打出自己心中的一首耳熟能详的旋律的拍子,让listener来听出tapper打的什么歌曲。tapper认为listener能听出50%,实际结果是listener只能听出2%。更有意思的是,tapper不打出拍子,只是让listerner瞎猜是他心中正在哼唱的歌曲,结果是5%。
tapper在这次试验中就是被诅咒的一方。
再举例一个更明显的例子,你戴着降噪耳机听着高昂的乐章,摇头晃脑,看着周围芸芸众生都是社会的渣子,不知道努力,觉得自己在为社会主义努力而奋斗。其它人看着你,心里道一声“傻X”。
讲话者如果只是打出拍子,听者不知道讲话者心中宏大的旋律 ,这两者是无法交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一段时间,再返回来看以前自己学习记录,总是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白痴”。
我们经常看着一些概念就只是看到了拍子,而必须要知道旋律才可以知道知识本身是什么。
打破知识的诅咒的方式:
(1)举例(信息有流失)
(2)类比(信息有扭曲)
(3)视觉化(信息流失+扭曲)
这只是对于我们知识储备还在比较低时,需要以上一些方式才可以去理解知识是什么。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我去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