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进行了中级第13次课程。王老师主要讲了辨别不同的来访者类型和转化“非自愿”为“自愿”来访者。
上课伊始王老师让我们三个人一组活动。A坐在座位上,不愿起立,B则以不伤害自己与他人的任何方式,竭力使A从位置上离开。刚开始对于这个活动,我是有些似懂非懂的。也可能是想的多了,对这个“站”似乎不明白其含义,这时正好王老师也参与我们组活动中,给予了清晰的解释——原来所谓的站就是纯粹的从座位上站起来。
在轮到我当咨询这一轮的时候,金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初三的学生,聊到来访者爱好打篮球,然后呢,作为咨询师的我就给予他赞美,呈双专家模式,让孩子教我打篮球为契机,给孩子赋能,赞美,这时孩子就站起来教我打篮球基础动作,我挑战成功了。那一刻挺有成就感的。原来成年也如此需要肯定、赞美。
课程重点: 对于来访者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抱怨型,一类是来访型,一类是消费型。
来访型:没有意识到问题或认为问题在其他人身上,在被强迫的情况下接受咨询,被他人转起来做辅导,对问题改变不愿作承诺。
对策:
1、辨认出游客型来访者。
2、尽可能地尊重、亲和及共情来访者。
3、永远站在来访者一边。
4、就来访者的话题开始引导。
5、给予许多的赞美与鼓励。
6、肯定来访者的到来。
7、会谈后不留作业。
8、慢慢来。
助人者可以:
1、强调当事人有选择权。
2、告知当事人在会谈过程中可以有的期待及参与的重要性。
3、找出当事人的看重并与会谈达成连接。
4、鼓励当事人参与并适时适当的肯定。
抱怨型:了解问题与其严重性,然而不愿意做任何改变,视自己为无辜的旁观者,对于问题的改变相当无力,视解决问题的责任在他人。例如:我这次没有考好,都是爸爸妈妈没有好好地辅导我。没有好好的教育我,要是他们好好地辅导我,我也不至于考的这么差。
对策:
1、了解来访者,倾听抱怨背后的期待。
2、随时将焦点放在当事人身上。
你希望的是?
你期待有什么不同?发生哪些事,你认为问题会朝着解决的方向前进?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3、用评量问句进行量化。
4、提供观察型或思考性作业,引导来访者从负面的抱怨转向懂得欣赏生活中正向、值得肯定的部分。
消费型:意识到问题与其严重性,愿意采取行动加以改变,想要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
对策:
1、请来访者诉说他开心的事以及曾经做过的尝试。
2、当事人的期待与看重,描绘未来美好的愿景。
3、和当事人一起设定良好的目标。
4、和当事人一起细化解决方案。
在转化“非自愿”为“自愿”的来访者。其实有的观点认为不存在“非自愿”来访者,只有改变的意愿高低之分。
这时咨询师可以:
1、建立正向运作的辅导气氛。
2、协助当事人了解强制来谈的原因,从中找到起点,
3、寻找激发当事人改变动力的契机。
4、从认为别人应该改变的逻辑,看到自身能够掌控之处。
5小布步跌进。
总的来说——以柔克刚。
当来访者说“不知道”,也是我们咨询中间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咨询师应对的策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不变应万变:
1、保持冷静,等待。
2、坚持
3、换一个视角(最好的朋友、最爱你的人,会怎么说?)
4、假设问句引导(假如知道一点点会是什么?)
最后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作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