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长大的孩子,从小深埋着眺望大海的美梦。
第一次听说大海,应该是在一二年级的课本上。精美的图片,手持教材的老师会告诉我们,大海像天空一样,浩瀚无垠,蔚蓝无际!
走到海边,成了我成长的期待,也是动力。
尽管,偶尔抬头,天空是灰沉沉的。但我从不怀疑,大海就和天空一样,不着边际的蓝色,蓝得纯粹,蓝得耀眼。
课本上,每一幅大海和天空的镜头,给我的想法提供了证明。那是个属于童话的年龄,我们相信课本、相信老师、相信父母,肉眼看到的,往往被忽视。
蓝色吸引着我,可与心胸媲及的“宽阔”,赋予了我无限的遐想。
第一次看到海,是在大学时代。
仍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几个月的文字堆砌,终于获得赏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了《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校园媒体培训”。抵达后了解得知,其他人都是由各高校、学生媒体推荐的,当把东北师大的校旗郑重的交到手中,我慌乱而惊喜。那一刻,我也看到了文字的魅力与荣光!
培训在浙江宁海,住的好,海鲜很有特色,讲课的都是电视中才有机会看到的新闻界大牌。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大海。以致于不感兴趣的讲座中,我都在脑中模拟大海的“音容笑貌”。
终于等到第三天,野外新闻实践,我们小组的目的地是去三门湾。海湾,临海。
三门湾正处于规划建设阶段,距县城中心车程两个多小时。基础设施还没跟进,一路上车子颠颠簸簸,抖得我越发兴奋。
车还没停,我像是扫射窗外的目标,每拐个弯,就迅速寻找。绕着一个小山坡,九十度转身之后,我感觉到了异常。远方是灰蒙蒙的,近处也是灰蒙蒙的。发挥我的视力优势,能感受到细微的波痕。
下车后,听了介绍,再三地观察,留给我的仍是灰蒙蒙。
大海欺骗了我。我把那颗深藏已久的期待,扔进海里,感觉身体都被污染了。
离开三门湾,我打开手机,点击播放了周迅的《看海》。没听完,果断关闭。
为了让自己生生不灭的期待,死灰复燃,或是“一刀两断”,不久之后又去了,北方海滨北戴河。
火热的八月,家乡人正处抵抗酷暑的水深火热之中,北戴河带给我的,是初秋的舒适。这份惬意已经不虚此行,看海倒成了附带。
北戴河的海边有沙滩,玩得也久,每个下午,我们都去海边。第一次被海沙埋,第一次下海扑腾,第一次尝到海水的味道,很咸。
在北戴河的日子,每天都是艳阳高照。当站在海滩静静地看海,粼粼波纹此起彼伏,早中晚海水的颜色有些差异,特别是中午,淡淡地蓝色,虽没课本上那么逼真,但真看出了蓝色。
北戴河的海,让我逐渐读懂了海。海水本没有颜色,和老家汉江的水一样,山是绿的,江水就会青翠。天空是蓝色的,海水便映照出来。沙滩也很重要,三门湾的近海,是泥滩,本是灰黑色的;沙滩的近海不是沙子,就是石头,颜色更显,容易着色。
不是大海骗了我,是天空在耍我;也不是天空戏弄我,是大自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海第一次让我惊讶,是在韩国济州岛。
仍是夏天,气候和北戴河一样,舒适而惬意。登上海拔仅400米,号称全岛最高点:城山日出。站在山顶,俯视大海,蓝色如墨水,纯粹如童话,浩瀚到视力尽头,水天相接。大家都在看海,感叹,我默默抬起头,把感恩的眼神投向蓝天!那一刻,天比海更蓝。
异国他乡的蓝色海洋,让我找到了看景的角度。最美的风景,一定是人与景,在最佳的时间,最适合的地点,恰如其分的相遇。如同爱情。
我总是个幸运的人,到三亚,同样感受到了祖国大海的震撼。三亚的冬天,正如北戴河的夏天,无以言表的舒适,我总幻想着仅仅只是躺在海边,就让时光随海浪流逝。
三亚把最好的天气就给了我,整整一周,都是晴空万里,艳阳缤纷。无论是在大东海的海滩,还是蜈支洲岛的海岛,或是天涯海角的眺望,无垠的海,总是保持与蓝天相同的服装,似乎是在特意迎接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
不同的是,三亚的海域,正如周边的国际环境一样,波涛汹涌。三亚海滩那么多,我却从没下水游泳。水深浪急,对我这个旱鸭子的挑战,不是勇气而是生命。
在天涯海角,目光走到南海深处,那也是我迄今为止,抵达国度领土的最南端。站在巨大的海石上,想起来气势磅礴的诗词。“涛立千山雪,潮平万古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三亚的舒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三亚的大海,让人留恋。
看了那么多的海,总觉得还不够。每一片海域,总能带给我,异样的震惊和启发。
翻开读过的书,发现书签多是蓝色,像大海一样纯净的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