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天晚上一个人跑去电影看了《老炮儿》,刚出电影院,我那个超级默契的白羊座女同事发来微信说她刚刚从迷笛音乐节出来。
我说:“我刚看完老炮儿,看哭了,我竟然看哭了。”
她说:“真的这么好看啊,你咋不等我一起看呢?”
我说:“看完别人写的影评我等不及就去看了。”
回到家我想我是不是要写一篇有关老炮儿的文章呢?毕竟这是最近的热点,各大微信公众号都在说这个呢。就算是现在不写,不久老板肯定会在公司运营部微信群,转发别人家平台的一篇此题材的文章,然后说一句我们也写一篇这个吧。他才不管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定位是啥,反正你得以这个电影开头,然后用力往上靠。
法律行业你可以说老炮儿里面的法规;影视行业你可以谈里面的艺术;人生哲理方面你可以聊里面的情怀;娱乐行业你可以八卦李易峰和吴亦凡…
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有一部电影比较火《夏洛克的烦恼》、《我的少女时代》、《老炮儿》;只要有一部剧比较热《琅琊榜》、《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芈月传》;只要互联网发生一些事:E租宝立案侦查事件;只有发生一些重大国际新闻:巴黎遭恐怖袭击;只要娱乐圈吹起一点风:黄教主和baby大婚。打开微信订阅号列表,我们就可以发现大家都在说那些事,在每篇里面弄几个观点,又或是来个大总结,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凑一篇文章了。做新媒体写不出文章正在抓头挠耳的小伙伴请叫我雷轰^_^
节假日也成为热点了,各大电商平台利用节假日进行营销大战,不知不觉他们就成了热点,然后我们就追他们。标题党们说:就算我的内容不是写这些热点,我的题目也要和它们挨点边。
那么当我们追热点的时候,我们在追些什么呢?
我们在追粉丝?我们在追言论自由?我们在追求某一种情怀?
不管是负责公司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还是自媒体,我们一直在追粉丝,追阅读量,要不然我们为什么热衷于看《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这类的文章呢?我们想趁着热点,比别的人早些说一些东西,所以一部电影新上映我们会想早点去看,我们时刻关注朋友圈大家都在刷哪条段子,我们关注微博哪个明星又出什么绯闻了、恋爱了、结婚了。
我们想写一些情怀,情怀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说人话,说人话就是说别人心里的话,也就是我们通过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运气好的或许可以通过一篇文章一夜爆红,运气不好的只能慢慢积攒人品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咪蒙那样厉害说得一溜溜的人话。情怀大概就是我们看咪蒙的文章时,会不停地点头心里默念:我去,说的就是我啊。咪蒙说的每句话都可以说到人心底,这就是情怀。
我们追热点还有一个形式:借着热点我们搞一丢丢历史知识一点点政治几勺鸡汤在里面。这样的文章也很热销,毕竟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碎片知识,或多或少对人们有点教育意义,转化率也就高一点。
做媒体的追热点时,追的是粉丝、阅读量;追的是情怀和最新话语权,那么不是做新媒体的呢?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充斥的时代,当别人谈论一个热点事情,说一个网络语,讲一个段子,要是我们都不懂人家说的是什么,插不上嘴,catch不到别人的点,那么恭喜你,你可能要被别人瞧不起了,这里的瞧不起不是真正的瞧不起,而是你和这个时代有代沟了,这也许也是我们作为跟段子的原因,我们在追求前沿感,我们希望自己能秒懂某个段子;我们在追求存在感,我们在追求集体感。因此段子火不仅仅是因为它很有趣,电影火了也许不只是因为电影很好看。当有人推荐你看一部电影,说真的很好看哦,也许会在看完电影离开电影之后吐槽:我去,这是什么鬼电影?真不知道怎么火的?
热点可以追,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不是每个人都是段子,你在追段子的时候捧红了多少段子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