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有礼又安详自得。
普通人,温与厉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带猛,恭敬便显得拘束不安。
孔子不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威仪,但不凶猛。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
这是记孔子德行自然显露的情形。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常年追随夫子修学,在夫子的身边耳濡目染,亲身感受着夫子超然、中和的德行气象,然后用心将这感受记录下来,就凝结成如此精炼的一句。
夫子温和而又严正,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又安详。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气象呢?让我们结合一下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做一些观察。
第一个“温而厉”。
夫子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的,亲和的,任何人和他在一起,都有一种如沐春风,亲切祥和的感觉。
但是夫子的这种温和又很奇妙,温和中透着一种严正之感,人们在他跟前,既会觉得轻松祥和,却又不敢随便放逸,处于一种放松而不放逸的状态。
我们一般人温和了就很难严肃,一温和、一随和,就很容易心无所衷,会跟风,随大流,严重的还会失去自己的原则,成为平时我们常说的那种老好人。
《论语》中夫子把这种老好人称之为“乡原”,夫子最不喜欢这种人,说是“德之贼”。最要不得。
那么既要温和,又要严正,既要给人春风化雨般的美好感觉,又能让人随时收摄身心,不轻忽放逸,能化人如此,该是怎样的一种修为呀。
第二个“威而不猛”。
一般人,一威就猛,一威严就会显得有点刚猛。
夫子不然,夫子是“不重则不威”,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给人以一种庄重、厚重的威严感。但这种威严,又不会让人感到害怕,让人敬而远之,反而会让人生起一种敬重崇仰的心,想要靠近他,想要成为他。越了解夫子,就越会感受到夫子身上仿佛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
因此,不管世事如何地动荡,推行大道是如何地艰辛,总会有一拨又一拨的弟子,坚定地追随夫子,至死不渝。
第三个“恭而安”。
一般人,一旦遇到自己很敬重的人,态度一谦恭,就很难自在,甚至会很拘谨、很紧张,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夫子是怎样的呢?比如在朝廷上,夫子看到国君,他也会依礼而行,一方面“恭而有礼”,另一方面神情也一如往常,谦和安详。
那个时候有人误解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以为夫子啊,是谄媚,是为了讨个官做。
但是夫子自己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依礼而行的,叫“事君尽礼”。就算是做官,也是为了推行仁德大道而做的,绝非为稻粮谋。
因此,夫子的内心平和安宁,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外现的举止态度呢,自然也是安详自在,从容镇定。
第三个“恭而安”。
一般人,一旦遇到自己很敬重的人,态度一谦恭,就很难自在,甚至会很拘谨、很紧张,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夫子是怎样的呢?比如在朝廷上,夫子看到国君,他也会依礼而行,一方面“恭而有礼”,另一方面神情也一如往常,谦和安详。
那个时候有人误解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以为夫子啊,是谄媚,是为了讨个官做。
但是夫子自己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依礼而行的,叫“事君尽礼”。就算是做官,也是为了推行仁德大道而做的,绝非为稻粮谋。
因此,夫子的内心平和安宁,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外现的举止态度呢,自然也是安详自在,从容镇定。
“温”与“厉”,
“威”与“不猛”,
“恭”与“安”,
实际上是情态的两极,非常难以折衷。但是夫子呢,偏偏就能调和于一身,出入无间,怡然自得。
这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与“发而皆中节”的“和”,凝聚而成的中和之德,所外现的一种圣贤气象。
……有心会学的弟子,就可以从夫子平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感受、感悟夫子,身与道合,行与学化,笃实光辉,内外合一的圣贤气象了。
一边被这盛大的精神气象熏染着,
一边就在坚固自己的道心,慢慢的就能够感受到成圣成贤这件事情,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非常真实的。
因为活生生的生命典范就在自己眼前,是如此的触手可及,触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