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作者是阿里巴巴的前副总裁波特·埃里斯曼,一位最早加入阿里巴巴的美国员工之一,自2000年到2008年负责该公司各方面的业务。
作者将自己在公司八年间学到的有关商业和创业的经验予以分享,详细记录阿里巴巴从一家单元楼一步步发展成为商业巨头背后的故事,而书中一些故事和细节让我对创业者的锐意进取和团队间的并肩作战深受感触,同时,作者也在书本的最后章节将阿里巴巴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在阿里巴巴学到的40堂课”。
阅读此书后,自己有如下启发
1.当问“为什么不是你”时,记得加上“为什么是你”
书本第一章“为什么是马云”,借助作者和出租车司机的对话进入进入主题,用司机的话马云的成功是因为幸运、因为天时地利的条件。对于这样分析,作者没有给予反驳,因为他亲眼见着了这名英语教师和团队为建设公司时付出的种种艰辛:初期在仅有三名听众的情况下依旧充满激情的演讲宣传并坚信未来会更好,在公司出现组织混乱状况时的痛心裁员,和eBay的PK战,收购雅虎中国的坚持原则,和百度的搜索引擎之战等一些列事情的背后很难纯粹找到幸运的影子。
有时,看到他人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时常羡慕“如果是我该多好”,可惜都还的差不多喽。现在或许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是你呢?”“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达成一件事情做了那些事,看了那些英文书还是知难而退亦或半途而废”
2.对培训人来说,对一名学生和对五十名学生的授课态度是一致的
书中在第五章“只有3名听众的演讲”,讲述了作者和马云在欧洲推介阿里巴巴的一场演讲,在原本500人的席位大厅里,只有三位听众落座,在他们为此吃惊并重新核实在没有走错会展厅后,马云依然充满激情地进行了演讲。
这种现象,我想对于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来说更有感触,有时同样的课程可能座无虚席,也会出现如上“仅有三人”的局面,参训人员多自然容易调动氛围,利于互动,便于分配小组,分享者也能愉快的完成专题。有时候,落座的仅有几人时,难免有“就这样讲讲好了”的想法,如此即耽误了听者的时间,也丧失了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3.坚持该坚持的,守住原则
曾经在网络上到过“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消息,看了本书后,方才发现原来在收购的过程还有如此的插曲:说在双方交易即将达成的最后一刻,雅虎方坚持要求将新公司改名为“阿里巴巴—雅虎”,阿里方坚持自己原则,一个电话让作者返回上海。当作者刚落地上海时,雅虎做出让步,有电令作者赶回北京,最终双方达成交易。
这个情节让我惊讶于他们对原则的坚守
记得朋友说:“在现实的环境中,自在的成长还是有些难度的”或有诱惑,或有压力,或有妥协。曾听过这样一件事:说他刚毕业那会原本是要应聘一内勤职位,因工作经验不足多次面试碰壁后,所以不情不愿的应聘一家公司的电销岗位,因内心的排斥做了不到四个月就离开了,又重新投递简历再次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此看来是绕了个弯才回到原点重新出发的。
4.跨越式发展,个人多领域学习
这是书本最后章节“在阿里巴巴学到的40堂课”中作者的总结点之一。书中提到:阿里巴巴的经验证明,整个经济系统也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看到这点的时,我想到的时个人的多领域学习,近年来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斜杠青年”,大意为在本职工作之外还兼做其他内容,打造个人IP,古典老师不也常讲打造“超级个体”嘛。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具备多重能力,演讲、沟通、动手、迁移的能力等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垂青于己。
5.向竞争对手学习,以他人的长板补自身短板
作者在书中提道:向竞争对手学习,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为顾客提供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此段文字我的着眼点落在“向竞争对手学习”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不缺高手简的过招,在古装剧中,高手过招的结果两种:一种既生瑜何生亮,一种英雄惜英雄,二者把酒言欢相互切磋。工作中团队间的竞争也该是以学习对方长处弥补自身短板为主。
此书,一个个精彩案例串联成属于阿里巴巴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阿里巴巴光鲜背后的心酸不易,也借鉴到了可用于团队管理中的方法:关逐梦、战略、领导力。
以上为个人读完本书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