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钰 来源:教科院
我一直都很喜欢苏东坡的一阕词,其中有两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评这样评苏辛二人的词风:“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不得不说,苏轼的旷达在这阙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途中遇雨,却不显狼狈,不躲不避,在雨中长啸抒怀,缓步徐行。这看似是面对风雨的坦然,实则却是他在经历“乌台诗案”这一场生死之劫后的从容与豁达。
对于苏轼而言,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表面上乌台诗案仅仅不过是他改了王安石的一句诗而引发的“文字狱”,实则却是王安石已经不满苏轼多次公然反对其变法而寻由将其下贬黄州。而乌台诗案恰恰是苏轼词风的改变。他被贬黄州之后,其写词风格也由最初的抒发政治豪情转为倾向于对自然的慨叹,而他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词风也承黄州之脉,更多展现的是他的宽厚和豁达,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东坡才真正的是成熟。他的旷达更多的来自于岁月对他的打磨,最终将他的锋芒尽数收敛,一时间竟不知是该作何种心情。
苏轼早期的文风是较为犀利的,饱含太多的政治情怀,这一点辛弃疾与之就有所不同。相较于苏轼的词仅仅局限于祖国河山,政治情怀,历经沧桑后的豁达,稼轩之词所囊括的内容就显得丰富得多。辛弃疾的词已不仅仅满足于山水写意,爱国情怀和怀才不遇,对于他而言,只要是能够写于诗词中,只要能运用于文学中的东西都能用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苏词是比不上的。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可见二人都是高手。若是要比上一比,据我看来,苏词高明之处,辛词有时能及,辛词之高却无二家能与之匹敌。纳兰性德曾评苏辛:“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词伤才。”苏轼的确是才子无疑,但这才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败笔。他的词自成高格,源于他的才气出众,但他也始终没能挣脱才子的桎梏。他的词虽有豪气,却成名于其清朗。这也是他写不出辛词中豪气中带有灵气和动感的词,可以说,辛弃疾是天生的词人。
辛弃疾的代表作中有名的便是这一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这首词是很哀伤的,这恰恰是词人在繁华中无处安身的伤感。但近日,我在看《经典咏流传》中陈彼得老师对这首词有一种不一样的理解,他说这是词人所盼望的安平盛世,烟火盛大,笑语盈盈。词人一直所盼望的盛世,也是他一直在寻求的归宿,因此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赞誉颇多,其中言:“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由此也可观东坡、稼轩之格局,其词自成高格,诸位词人难有能及者。